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实验农药简介 | 第16-20页 |
·实验农药产品 | 第16页 |
·代森联 | 第16-18页 |
·代森联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代森联的研究热点 | 第17-18页 |
·乙撑硫脲 | 第18-20页 |
·乙撑硫脲的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乙撑硫脲的研究热点 | 第19-20页 |
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在柑橘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 | 第20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及其主要代谢物乙撑硫脲的毒性作用 | 第20页 |
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主要研究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代森联及乙撑硫脲在柑橘园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35页 |
1 代森联在柑橘园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页 |
·实验步骤 | 第22-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 第24页 |
·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 第24-26页 |
·色谱图 | 第26-28页 |
2 乙撑硫脲(ETU)在柑橘园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 第30-31页 |
·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 第31-32页 |
·色谱图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代森联和乙撑硫脲在柑橘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研究 | 第35-49页 |
1 试验设计 | 第35-38页 |
·试验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 | 第35-36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消解动态试验 | 第37页 |
·最终残留试验 | 第37-38页 |
2 残留试验结果 | 第38-47页 |
·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第38-43页 |
·代森联在柑橘和柑橘园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乙撑硫脲在柑橘和柑橘园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第43页 |
·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代森联在柑橘和柑橘园土壤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乙撑硫脲在柑橘和柑橘园土壤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47页 |
3 结论及合理使用建议 | 第47-49页 |
·代森联和乙撑硫脲在柑橘和柑橘园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评价 | 第47页 |
·各种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根据推荐MRL值和试验结果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乙撑硫脲对水蚤的毒性作用 | 第49-54页 |
1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试剂 | 第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预备试验 | 第50页 |
·正交试验 | 第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重铬酸钾对水蚤的毒性 | 第50-51页 |
·ETU对水蚤的毒性 | 第51-53页 |
·ETU对水蚤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51页 |
·ETU对水蚤生存的影响 | 第51-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三叶浮萍和泥鳅的毒性研究 | 第54-61页 |
1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试剂 | 第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三叶浮萍的毒性试验 | 第55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泥鳅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55-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三叶浮萍的影响 | 第56-58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三叶浮萍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三叶浮萍叶绿素的影响 | 第57-58页 |
·代森联70%水分散性粒剂对泥鳅的影响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1 结论 | 第61-62页 |
2 讨论 | 第62-63页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62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2页 |
·对今后同类研究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