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4-35页 |
1.2.1 电池建模方法 | 第24-26页 |
1.2.2 SOC估计方法 | 第26-28页 |
1.2.3 均衡管理技术 | 第28-32页 |
1.2.4 低温加热技术 | 第32-3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变阶RC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 第38-56页 |
2.1 基于AIC准则的变整数阶RC等效电路模型 | 第38-50页 |
2.1.1 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 | 第38-39页 |
2.1.2 变整数阶模型设计 | 第39-43页 |
2.1.3 仿真及试验验证 | 第43-50页 |
2.2 变分数阶RC等效电路模型 | 第50-54页 |
2.2.1 锂离子电池分数阶特性研究 | 第50-51页 |
2.2.2 变分数阶模型设计 | 第51-53页 |
2.2.3 仿真及试验验证 | 第53-5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优化EKF的SOC估计 | 第56-66页 |
3.1 电池模型分析 | 第56-57页 |
3.2 基于FNN-EKF的SOC估计算法设计 | 第57-61页 |
3.3 仿真及试验验证 | 第61-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开关电容的电池均衡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与实现 | 第66-106页 |
4.1 基于升压变换和LC谐振变换的Direct-Cell-to-Cell的零电流开关均衡拓扑设计 | 第67-80页 |
4.1.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4.1.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68-69页 |
4.1.3 电路特性分析 | 第69-74页 |
4.1.4 均衡效率分析 | 第74-75页 |
4.1.5 试验验证 | 第75-80页 |
4.2 基于自学习模糊逻辑控制的电池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 第80-85页 |
4.2.1 模糊逻辑控制器(FLC)设计 | 第81-83页 |
4.2.2 自学习控制器设计 | 第83-84页 |
4.2.3 试验验证 | 第84-85页 |
4.3 基于开关耦合电容的Any-Cells-to-Any-Cells的均衡拓扑设计 | 第85-104页 |
4.3.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87页 |
4.3.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87-94页 |
4.3.3 开关限制阻抗分析 | 第94-97页 |
4.3.4 模块化设计 | 第97-98页 |
4.3.5 均衡电路实现与试验验证 | 第98-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基于正反激变换的电池均衡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与实现 | 第106-136页 |
5.1 基于模块内正反激变换的Any-Cells-to-Any-Cells的均衡拓扑设计 | 第106-122页 |
5.1.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106-108页 |
5.1.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108-112页 |
5.1.3 模块化设计 | 第112-113页 |
5.1.4 均衡电路实现与试验验证 | 第113-122页 |
5.2 基于模块间正反激变换的Any-Cells-to-Any-Cells的均衡拓扑设计 | 第122-130页 |
5.2.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122-123页 |
5.2.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123-127页 |
5.2.3 均衡电路实现与试验验证 | 第127-130页 |
5.3 各类均衡方法对比与评价 | 第130-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六章 车载动力电池低温交流加热—自动均衡拓扑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实现 | 第136-162页 |
6.1 动力电池加热方法研究 | 第136-138页 |
6.2 内部加热—均衡一体化拓扑设计 | 第138-153页 |
6.2.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138-139页 |
6.2.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139-144页 |
6.2.3 加热电路实现与试验验证 | 第144-153页 |
6.3 内外部联合加热—均衡一体化拓扑设计 | 第153-161页 |
6.3.1 拓扑结构设计 | 第153-154页 |
6.3.2 工作原理分析 | 第154页 |
6.3.3 基于内外部联合加热的热电耦合模型 | 第154-156页 |
6.3.4 加热电路实现与试验验证 | 第156-1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72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62-166页 |
7.2 创新点及专家评价 | 第166-170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附件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90-202页 |
一 期刊论文 | 第190-193页 |
二 会议论文 | 第193-196页 |
三 学术报告 | 第196页 |
四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 第196-198页 |
五 审查中的发明专利 | 第198-202页 |
附件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的奖励及学术活动 | 第202-206页 |
一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02-203页 |
二 获得的奖励 | 第203页 |
三 社会兼职 | 第203-204页 |
四 企业培训和调研 | 第204-206页 |
作者简介 | 第206-20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7-208页 |
附件 | 第208-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