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1.1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1.2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现状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的腐蚀形态 | 第17-18页 |
1.2.2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的腐蚀机理 | 第18-19页 |
1.2.3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4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防腐措施 | 第21-22页 |
1.2.5 碱性环境下换热器管道腐蚀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10碳钢换热器管道腐蚀失效分析 | 第26-32页 |
2.1 试样的制备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6-27页 |
2.2.2 X射线能谱(EDS)分析 | 第27页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2.3.1 宏观形貌分析 | 第27-28页 |
2.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2.3.3 X射线能谱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10碳钢在NaOH溶液中的静态腐蚀实验研究 | 第32-52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32-34页 |
3.1.3 试验方案 | 第34页 |
3.1.4 试验过程 | 第34-35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50页 |
3.2.1 动电位扫描 | 第35-40页 |
3.2.2 电化学阻抗谱 | 第40-49页 |
3.2.3 表面腐蚀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多功能流动腐蚀测试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52-68页 |
4.1 实验装置总体设计 | 第52-59页 |
4.1.1 装置总体流程设计 | 第52-54页 |
4.1.2 装置整体尺寸设计 | 第54页 |
4.1.3 管路设计 | 第54-55页 |
4.1.4 加热设备选型 | 第55-56页 |
4.1.5 动力装置选型 | 第56-57页 |
4.1.6 仪器仪表选型 | 第57-58页 |
4.1.7 阀门选型 | 第58-59页 |
4.2 试验段设计 | 第59-63页 |
4.2.1 试验段总体设计 | 第59-61页 |
4.2.2 工作电极夹具设计 | 第61-62页 |
4.2.3 三电极系统设计 | 第62-63页 |
4.3 实验装置实验前处理 | 第63-65页 |
4.3.1 装置电磁辐射防护处理 | 第64页 |
4.3.2 装置安全保护处理 | 第64-65页 |
4.3.3 装置泄露修复处理 | 第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10碳钢在NaOH溶液中的流动腐蚀实验研究 | 第68-90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5.1.2 流动腐蚀实验装置 | 第68-69页 |
5.1.3 实验方案 | 第69页 |
5.1.4 实验过程 | 第69-70页 |
5.2 流动腐蚀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87页 |
5.2.1 动电位扫描 | 第72-77页 |
5.2.2 电化学阻抗谱 | 第77-83页 |
5.2.3 表面腐蚀形貌分析 | 第83-84页 |
5.2.4 微观形貌分析 | 第84-85页 |
5.2.5 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能谱(EDS)分析 | 第85-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六章 流速对10碳钢在NaOH溶液中的流动腐蚀影响的研究 | 第90-100页 |
6.1 流速对流动腐蚀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90-94页 |
6.1.1 实验方案 | 第90页 |
6.1.2 动电位扫描 | 第90-92页 |
6.1.3 电化学阻抗谱 | 第92-93页 |
6.1.4 表面腐蚀形貌分析 | 第93-94页 |
6.2 流速对流动腐蚀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94-97页 |
6.2.1 流动腐蚀装置试验段的几何建模 | 第94页 |
6.2.2 流体域的网格划分 | 第94-96页 |
6.2.3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的设置 | 第96-97页 |
6.2.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08-109页 |
附件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