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小组在戒毒人员认知行为改变中的应用--以上海市Q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关于戒毒康复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二)国内关于戒毒康复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三)小结 | 第14-1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个案访谈法 | 第15页 |
(二)参与观察法 | 第15-16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6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背景 | 第17-2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强制隔离戒毒 | 第17页 |
(二)禁毒社会工作 | 第17页 |
(三)同伴教育 | 第17-18页 |
二、认知行为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Q强隔所戒毒人员戒毒认知状况与问题分析 | 第20-24页 |
一、Q强隔所戒毒人员戒毒认知行为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一)Q强隔所戒毒人员对毒瘾的认知 | 第20-21页 |
(二)Q强隔所戒毒人员的自我效能认知 | 第21页 |
二、Q强隔所戒毒人员戒毒认知问题的表现 | 第21-24页 |
(一)戒毒人员的戒毒认知有偏差 | 第21-22页 |
(二)缺乏回归社会的信心 | 第22页 |
(三)缺少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同伴教育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24-41页 |
一、同伴教育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 | 第24-27页 |
(一)小组工作目标 | 第24页 |
(二)小组成员组成 | 第24-25页 |
(三)小组工作类型 | 第25-26页 |
(四)小组活动计划(见附录一) | 第26-27页 |
二、同伴教育小组工作的实施阶段 | 第27-31页 |
(一)“我的目标” | 第27页 |
(二)“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 第27-28页 |
(三)“我的自动思维” | 第28-29页 |
(四)“我的对抗思维” | 第29页 |
(五)“我的核心信念” | 第29-30页 |
(六)“我的信心” | 第30-31页 |
三、同伴教育小组工作的评估阶段 | 第31-41页 |
(一)同伴教育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 | 第31-35页 |
(二)同伴教育小组的应用效果评估 | 第35-41页 |
第四章 同伴教育小组介入戒毒过程的总结与思考 | 第41-45页 |
一、同伴教育小组介入戒毒过程的经验总结 | 第41-42页 |
(一)禁毒社工需要明确的洞察力 | 第41页 |
(二)戒毒人员需要重建认知结构 | 第41-42页 |
(三)同伴辅导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 | 第42页 |
二、同伴教育小组在戒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第42-43页 |
(一)小组对戒毒人员的个人目标关注不足 | 第42页 |
(二)缺乏专业的禁毒社会工作者参与 | 第42-43页 |
(三)小组活动评估与督导体系有待完善 | 第43页 |
三、同伴教育小组介入戒毒过程的优化建议 | 第43-45页 |
(一)整合对戒毒人员的专业工作方法 | 第43-44页 |
(二)加强专业禁毒社工队伍建设 | 第44页 |
(三)完善小组工作评估和督导体系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61页 |
附录一 小组活动计划书 | 第49-57页 |
附录二 对毒品的认识 | 第57-58页 |
附录三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 第58-59页 |
附录四 评估量表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