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一、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概述 | 第9-11页 |
(一)前科和前科消灭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价值 | 第10-11页 |
1、有利于消除“犯罪标签” | 第10页 |
2、有利于保证未成年人上学或就业 | 第10-11页 |
3、有利于维系未成年人家庭关系的和睦融洽 | 第11页 |
二、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比较法考察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1-14页 |
(一)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域外制度探析 | 第11-13页 |
1、美国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11-12页 |
2、俄罗斯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12页 |
3、德国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12-13页 |
4、日本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13页 |
(二)域外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3-14页 |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缺陷及前科消灭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17页 |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立法、司法实践现状及问题 | 第14-16页 |
1、封存条件较为单一 | 第14-15页 |
2、封存记录的义务主体仅限于公安司法机关,实际封存效果不佳 | 第15页 |
3、对被封存信息的查询程序不明确 | 第15-16页 |
4、与现行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冲突,封存后回归社会依然困难 | 第16页 |
(二)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四、由犯罪记录封存向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改革 | 第17-21页 |
(一)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的程序改革 | 第17-18页 |
1、申请主体 | 第17页 |
2、管辖 | 第17-18页 |
3、考察和审核 | 第18页 |
(二)明确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后的法律后果 | 第18页 |
(三)相关社会衔接机制的完善 | 第18-21页 |
1、与现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协调和衔接 | 第18-19页 |
2、完善犯罪记录的封存和查询机制 | 第19页 |
3、健全违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救济机制 | 第19页 |
4、落实检察机关对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监督职责 | 第19-21页 |
结语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一)中文著作 | 第22页 |
(二)中文期刊 | 第22-23页 |
(三)法律法规类 | 第23-25页 |
致谢 |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