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的生成语境 | 第17-24页 |
(一)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7-20页 |
1.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 第17-18页 |
2.资本的全球流动 | 第18页 |
3.工人阶级中日益增大的内部分化 | 第18-20页 |
(二)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的思想来源 | 第20-24页 |
1.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 | 第20-21页 |
2.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 第21-22页 |
3.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 | 第22-24页 |
二、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新穷人的内涵与穷人社会境遇的转变 | 第24-34页 |
(一)消费社会的兴起与新穷人的产生及其内涵 | 第24-27页 |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消费社会的兴起 | 第24-25页 |
2.新穷人的产生及其双重内涵 | 第25-27页 |
(二)穷人社会境遇的转变 | 第27-34页 |
1.从工作伦理的训诫到消费自由的诱惑 | 第27-31页 |
2.从“全景监狱”到“单景监狱” | 第31-32页 |
3.福利国家的兴衰 | 第32-34页 |
三、新穷人的社会角色及其政治前景的失落 | 第34-41页 |
(一)新穷人的社会角色 | 第34-38页 |
1.作为底层阶级的新穷人 | 第34-35页 |
2.新穷人的陌生人角色与被废弃命运 | 第35-36页 |
3.新穷人的负面社会功用 | 第36-38页 |
(二)新穷人政治前景的失落 | 第38-41页 |
1.迷恋消费自由 | 第38-39页 |
2.分散的阶层联系 | 第39页 |
3.工作伦理的意识麻醉 | 第39-41页 |
四、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评析 | 第41-47页 |
(一)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41-43页 |
1.对贫穷内涵的新把握 | 第41页 |
2.对后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丰富 | 第41-42页 |
3.对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主体维度的深化 | 第42-43页 |
(二)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的局限性 | 第43-47页 |
1.对生产概念强调不足 | 第43页 |
2.改良主义的解决方法 | 第43-44页 |
3.忽略新穷人与无产阶级的联系 | 第44-45页 |
4.忽略新穷人的能动性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