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超重力法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2页
    1.1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6-17页
    1.2 铬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第17-20页
        1.2.1 铬的性质第17-18页
        1.2.2 铬污染来源第18-19页
        1.2.3 铬的迁移与转化第19页
        1.2.4 铬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19-20页
    1.3 铬污染修复技术第20-24页
        1.3.1 原位生物还原第20-21页
        1.3.2 原位化学还原第21-23页
        1.3.3 原位化学沉淀第23页
        1.3.4 原位化学吸附第23-24页
    1.4 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4-29页
        1.4.1 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简介第24-25页
        1.4.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第25-28页
        1.4.3 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第28-29页
    1.5 超重力技术第29-31页
        1.5.1 超重力技术简介第29页
        1.5.2 旋转填充床结构与工作原理第29-30页
        1.5.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颗粒第30-31页
    1.6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传统釜式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第32-50页
    2.1 概述第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6页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32-33页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3页
        2.2.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33-34页
        2.2.4 分析表征方法第34-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2.4.1 反应溶剂的影响第36-37页
        2.4.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37-39页
        2.4.3 CMC用量的影响第39-41页
        2.4.4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第41-42页
        2.4.5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2-43页
        2.4.6 溶剂中醇水体积比的影响第43-45页
        2.4.7 Fe~(2+)浓度的影响第45-46页
        2.4.8 较优工艺条件及样品表征第46-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第50-60页
    3.1 概述第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50-51页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1页
        3.2.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51-52页
        3.2.4 分析表征方法第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3.3.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52-53页
        3.3.2 PVP用量的影响第53-55页
        3.3.3 RPB转速的影响第55-56页
        3.3.4 RPB进料流量的影响第56-57页
        3.3.5 RPB较优产品表征及与烧杯产品的对比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纳米零价铁脱Cr(Ⅵ)性能研究第60-70页
    4.1 概述第60页
    4.2 实验部分第60-63页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60-61页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61页
        4.2.3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61-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68页
        4.3.1 nZVI投加量对脱Cr(Ⅵ)性能的影响第63页
        4.3.2 溶液初始pH对脱Cr(Ⅵ)性能的影响第63-65页
        4.3.3 反应温度对脱Cr(Ⅵ)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4.3.4 反应热力学研究第66-67页
        4.3.5 RPB-nZVI与STR-nZVI的脱Cr(Ⅵ)性能对比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0-72页
    5.1 结论第70-71页
    5.2 建议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80页
研究成果第80-82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2-84页
附件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的两级实现机制研究
下一篇:Enhancing Material Properties through Biomimetic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