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重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P2P技术基础 | 第19-32页 |
·P2P技术概述 | 第19页 |
·P2P网络的特点 | 第19-21页 |
·P2P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21-24页 |
·集中式P2P拓扑 | 第21-22页 |
·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 | 第22-23页 |
·全分布式结构拓扑 | 第23页 |
·混合式P2P拓扑 | 第23-24页 |
·P2P应用领域及业务特征 | 第24-29页 |
·P2P应用领域 | 第24-26页 |
·常用P2P应用协议特征 | 第26-28页 |
·P2P业务特征 | 第28-29页 |
·P2P关键技术 | 第29-30页 |
·目前P2P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性能问题 | 第30页 |
·安全问题 | 第30页 |
·系统动态性理论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P2P流量识别技术分析 | 第32-42页 |
·P2P流量特殊性 | 第32-33页 |
·P2P流量识别难点 | 第33-34页 |
·典型的P2P流量识别技术 | 第34-39页 |
·基于特征端口的识别技术 | 第34页 |
·深层数据包检测技术 | 第34-37页 |
·基于流量特征的检查技术 | 第37-38页 |
·其他识别方法 | 第38-39页 |
·P2P流量识别技术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P2P流量综合识别方法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P2P流量传输层识别算法研究 | 第42-48页 |
·对P2P传输层特性的研究 | 第42-45页 |
·TCP/UDP识别法 | 第42-43页 |
·IP-PORT识别法 | 第43-44页 |
·上下流统计对称法 | 第44页 |
·时间跨度法 | 第44-45页 |
·节点角色分析法 | 第45页 |
·传输层算法描述和实现 | 第45-47页 |
·识别算法描述 | 第45-46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P2P流量综合识别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64页 |
·P2P流量识别关键技术 | 第48-51页 |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48-50页 |
·哈希表技术 | 第50-51页 |
·P2P流量综合识别模型的总体结构 | 第51-53页 |
·模型总体结构 | 第51-53页 |
·模块的具体实现 | 第53-58页 |
·数据包的解析 | 第53-56页 |
·可信列表模块 | 第56-57页 |
·传统端口检测 | 第57页 |
·传输层流量特性检测 | 第57页 |
·深层数据包检测 | 第57-58页 |
·综合识别方法的性能评估 | 第58-63页 |
·参数设置 | 第58-60页 |
·实验测试及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实验结论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