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蚕丝蛋白概述 | 第15-18页 |
1.1.1 蚕丝蛋白的结构组成 | 第15页 |
1.1.2 丝素蛋白的优点 | 第15-17页 |
1.1.3 丝素蛋白的应用形式 | 第17-18页 |
1.2 水凝胶概述 | 第18-21页 |
1.2.1 水凝胶结构和分类 | 第18-19页 |
1.2.2 蚕丝蛋白基水凝胶交联机理 | 第19-21页 |
1.2.3 蚕丝蛋白基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 微波辅助加热技术概述 | 第21-29页 |
1.3.1 微波辅助加热原理 | 第22-25页 |
1.3.2 微波辅助加热特点 | 第25-26页 |
1.3.3 微波辅助加热在无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新型蛋白基水凝胶的制备与应用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2.3 分析表征 | 第31-32页 |
2.3.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31页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1-32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2页 |
2.3.4 流变测试(Rheology Tests) | 第32页 |
2.3.5 压缩测试(Compression Tests) | 第32页 |
2.3.6 动态力学分析(DMA) | 第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4.1 丝素蛋白的再生特性和表征 | 第32-34页 |
2.4.2 蛋白基水凝胶交联机理的探究 | 第34-36页 |
2.4.3 机械性能测试 | 第36-40页 |
2.4.4 pH对丝蛋白基水凝胶稳定性影响 | 第40-41页 |
2.4.5 蚕丝蛋白基水凝胶内部形态 | 第41-42页 |
2.4.6 蚕丝蛋白基水凝胶生物相容性的探究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微波辅助加热制备可溶性蚕丝蛋白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5-46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3.3 分析表征 | 第47-48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7页 |
3.3.2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47页 |
3.3.3 粘度测试(Viscosity) | 第47-48页 |
3.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4.1 考察不同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2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两种体系下蛋白溶液的分子量分布 | 第50-52页 |
3.4.3 两种加热体系下蚕丝蛋白溶液粘度的比较 | 第52页 |
3.4.4 水热加热体系下蚕丝蛋白溶液透析前后浓度的比较 | 第52-53页 |
3.4.5 微波辅助加热体系下蚕丝蛋白溶液透析前后浓度的比较 | 第53-54页 |
3.4.6 两种加热体系下的可溶性丝素产率的比较 | 第54-55页 |
3.4.7 两种加热体系下的可溶性丝素FTIR的比较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69-71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1-73页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