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锅炉及燃烧系统论文

CFB锅炉受热面积灰监测与吹灰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1 研究目的第12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2章 CFB锅炉受热面积灰机理分析第13-21页
    2.1 CFB锅炉燃烧技术特点第13-14页
    2.2 CFB锅炉受热面积灰形成过程第14-17页
        2.2.1 细小飞灰颗粒形成机理与性质分析第14-16页
        2.2.2 受热面积灰形成过程分析第16-17页
        2.2.3 CFB锅炉积灰的形态特点第17页
    2.3 影响飞灰沉积的各种因素第17-19页
        2.3.1 煤质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第17-18页
        2.3.2 运行水平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第18-19页
        2.3.3 管束排列的结构形式对飞灰沉积的影响第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3章 电厂DCS系统概述及监测模型的建立第21-33页
    3.1 监测对象简介第21-22页
    3.2 电厂DAS系统概述第22-24页
        3.2.1 电厂DAS系统的主要功能第23-24页
        3.2.2 现场数据采集信号的处理第24页
    3.3 CFB锅炉受热面积灰监测方法第24-26页
        3.3.1 受热面清洁因子计算方法第24-25页
        3.3.2 在线监测模型的功能第25-26页
    3.4 过/再热器、省煤器积灰监测模型第26-30页
        3.4.1 实际传热系数的计算第26-27页
        3.4.2 理论传热系数的计算第27-30页
        3.4.3 对流受热面清洁因子的计算第30页
    3.5 空气预热器积灰监测模型第30-32页
        3.5.1 实际传热系数的计算第30-31页
        3.5.2 理论传热系数的计算第31页
        3.5.3 空气预热器洁净因子的计算第31-32页
    3.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积灰监测软件开发第33-39页
    4.1 软件开发环境第33页
    4.2 硬件集成第33-34页
    4.3 软件集成第34-35页
    4.4 软件界面介绍第35-36页
    4.5 监测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4.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吹灰方案的优化设计第39-45页
    5.1 吹灰方案的制定第39-40页
    5.2 吹灰周期的制定第40-41页
    5.3 最佳吹灰周期第41-44页
    5.4 受热面吹灰次序优化第44页
    5.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6.1 结论第45页
    6.2 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柳枝稷的厌氧消化性能与预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1×30MW生物质发电厂燃料管理与控制方案改进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