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县配电网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曲周县配电网现状分析 | 第15-25页 |
| 2.1 地区总体情况 | 第15-16页 |
| 2.1.1 地理条件 | 第15页 |
| 2.1.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第15-16页 |
| 2.2 供电区域概况 | 第16页 |
| 2.3 110 kV配电网现状 | 第16-18页 |
| 2.3.1 电网结构 | 第16-18页 |
| 2.3.2 电网设备 | 第18页 |
| 2.4 35 kV配电网现状 | 第18-19页 |
| 2.4.1 电网结构 | 第18-19页 |
| 2.4.2 电网设备 | 第19页 |
| 2.5 10 kV配电网现状 | 第19-22页 |
| 2.5.1 电网结构 | 第19-20页 |
| 2.5.2 电网设备 | 第20-22页 |
| 2.6 0.38 kV配电网现状 | 第22-23页 |
| 2.7 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 第3章 电力需求预测及配电网规划目标 | 第25-37页 |
| 3.1 历史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 3.1.1 负荷增长趋势分析 | 第25-26页 |
| 3.1.2 负荷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 3.2 总量预测 | 第28-33页 |
| 3.2.1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第28-30页 |
| 3.2.2 最大用电负荷预测 | 第30-33页 |
| 3.2.3 预测结果 | 第33页 |
| 3.3 配电网规划目标 | 第33-36页 |
| 3.3.1 配电网目标 | 第33-35页 |
| 3.3.2 建设重点 | 第35-36页 |
| 3.4 配电智能化规划目标 | 第36-37页 |
| 3.4.1 配电自动化发展目标 | 第36页 |
| 3.4.2 配电通信网发展目标 | 第36-37页 |
| 第4章 35kV及以上配电网规划 | 第37-46页 |
| 4.1 电力平衡及网供负荷分析 | 第37-38页 |
| 4.1.1 110 kV电力平衡及网供负荷分析 | 第37页 |
| 4.1.2 35 kV电力平衡及网供负荷分析 | 第37-38页 |
| 4.2 变电站规划方案 | 第38-42页 |
| 4.2.1 110 kV变电站规划方案 | 第38-40页 |
| 4.2.2 35 kV变电站规划方案 | 第40-42页 |
| 4.3 网架规划 | 第42-43页 |
| 4.3.1 110 kV网架规划 | 第42页 |
| 4.3.2 35 kV网架规划 | 第42-43页 |
| 4.4 线路建设规模 | 第43-44页 |
| 4.4.1 110 kV线路建设规模 | 第43页 |
| 4.4.2 35 kV线路建设规模 | 第43-44页 |
| 4.5 电网远景展望 | 第44-46页 |
| 4.5.1 110 kV电网远景展望 | 第44页 |
| 4.5.2 35 kV电网远景展望 | 第44-46页 |
| 第5章 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 | 第46-55页 |
| 5.1 网供负荷预测 | 第46页 |
| 5.2 10 kV配变规划 | 第46-47页 |
| 5.2.1 配变容量需求 | 第46-47页 |
| 5.2.2 配变新建及改造规划 | 第47页 |
| 5.3 10 kV网络规划 | 第47-52页 |
| 5.3.1 远期规划 | 第47-48页 |
| 5.3.2 过渡期规划 | 第48-50页 |
| 5.3.3 网络新建及改造规划 | 第50-52页 |
| 5.4 10 kV电网无功补偿 | 第52页 |
| 5.5 0.38 kV电网线路规划 | 第52-55页 |
| 第6章 投资估算及规划效果分析 | 第55-61页 |
| 6.1 总体投资估算 | 第55-58页 |
| 6.1.1 投资估算依据 | 第55-58页 |
| 6.1.2 投资估算 | 第58页 |
| 6.2 规划效果分析 | 第58-61页 |
| 6.2.1 配电网整体规划效果 | 第58-59页 |
| 6.2.2 35 -110kV电网规划效果 | 第59页 |
| 6.2.3 10 kV电网规划效果 | 第59-60页 |
| 6.2.4 电网规划效率成果 | 第60-61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 7.1 结论 | 第61页 |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