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产城协同”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新型城镇化对于产城协同的推动 | 第9页 |
1.1.2 资源型城市转变背景下产城协同的探讨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攀枝花现状发展分析 | 第18-29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2.2 城市发展历程 | 第19-24页 |
2.2.1 城市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第20-22页 |
2.2.3 建成区用地发展 | 第22-24页 |
2.3 城市发展结果分析及预测 | 第24-29页 |
2.3.1 城市发展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2.3.2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 | 第28-29页 |
第3章 攀枝花“产城协同”测度分析 | 第29-49页 |
3.1 建立“产城协同”测度的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3.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页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 第29-32页 |
3.2 “产城协同”测度方法的选取 | 第32-33页 |
3.2.1 “产城协同”测度思路 | 第32页 |
3.2.2 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32页 |
3.2.3 “产城协同”测度的基本步骤 | 第32-33页 |
3.3 处理过程 | 第33-37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3.3.2 权重确定 | 第33-37页 |
3.3.3 测度结果 | 第37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3.4.1 对产业发展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37-38页 |
3.4.2 对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38-39页 |
3.4.3 对社会公共服务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3.4.4 对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40页 |
3.4.5 总体评价 | 第40-43页 |
3.5 国内外产城协同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43-49页 |
3.5.1 德国鲁尔区 | 第43-45页 |
3.5.2 江西省萍乡市 | 第45-49页 |
第4章 攀枝花“产城协同”对策 | 第49-53页 |
4.1 产业转型升级 | 第49-50页 |
4.1.1 制定合理产业规划,完善产城协同政策 | 第49页 |
4.1.2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城协同 | 第49-50页 |
4.1.3 调整城市的产业,挖掘产业新的增长点 | 第50页 |
4.2 环境优化升级 | 第50页 |
4.3 交通建设升级 | 第50-51页 |
4.3.1 加强道路建设,增加路网密度 | 第50-51页 |
4.3.2 加强快速交通建设,实现链式出行 | 第51页 |
4.4 设施配套完善 | 第51-53页 |
4.4.1 坚持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 | 第51页 |
4.4.2 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