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POSS的概述 | 第16-22页 |
1.1.1 POSS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 第16页 |
1.1.2 POSS的定义与结构 | 第16-19页 |
1.1.3 POSS的特性 | 第19页 |
1.1.4 POSS的合成方法 | 第19-21页 |
1.1.5 POSS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 氯化聚乙烯的概述 | 第22-26页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1.2.2 氯化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 第23页 |
1.2.3 氯化聚乙烯的合成工艺 | 第23-24页 |
1.2.4 氯化聚乙烯的应用 | 第24页 |
1.2.5 氯化聚乙烯的交联 | 第24-26页 |
1.4 再生橡胶的概述 | 第26-28页 |
1.4.1 国内外废旧轮胎的现状 | 第26-27页 |
1.4.2 再生橡胶 | 第27页 |
1.4.3 再生橡胶的制备工艺 | 第27-28页 |
1.4.4 再生橡胶的应用 | 第28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40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设计的目标产物与合成路线 | 第30-31页 |
2.2.1 目标产物 | 第30页 |
2.2.2 产物的合成路线 | 第30-3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2.3.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3.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2.3.4 原料的选取及用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2.3.5 合成实验 | 第33页 |
2.4 表征与分析 | 第33-37页 |
2.4.1 DSC分析 | 第33-34页 |
2.4.2 FT-IR分析 | 第34-35页 |
2.4.3 ~1H-NMR分析 | 第35页 |
2.4.4 XRD分析 | 第35-36页 |
2.4.5 TG分析 | 第36-37页 |
2.5 影响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产率的因素 | 第37-38页 |
2.5.1 反应温度 | 第37页 |
2.5.2 反应时间 | 第37-38页 |
2.5.3 pH值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POSS改性CM胶料的硫化行为及其硫化胶的性能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3 试样制备 | 第41页 |
3.3.1 OV-POSS的制备 | 第41页 |
3.3.2 胶料的制备 | 第41页 |
3.4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3.5.1 硫化曲线与硫化动力学分析 | 第42-46页 |
3.5.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3.5.3 DMA分析 | 第47-48页 |
3.5.4 TMA分析 | 第48-49页 |
3.5.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3.5.6 氧指数(LOI)测试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再生橡胶对CM胶料的硫化行为及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4.3 试样制备 | 第53页 |
4.4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4.5.1 试样硫化曲线和硫化特征参数 | 第54-55页 |
4.5.2 力学性能 | 第55-56页 |
4.5.3 共混胶的SEM电镜图 | 第56-57页 |
4.5.4 共混胶耐油性测试 | 第57-58页 |
4.5.5 共混胶的DMA测试 | 第58-59页 |
4.5.6 热老化性能测试 | 第59页 |
4.5.7 再生橡胶加入量对热延伸率的影响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