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侗族建筑斗栱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10-16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0-16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30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23-29页 |
| 1.4.3 研究基本框架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湖南通道侗族建筑的基本特征 | 第30-61页 |
| 2.1 湖南通道侗族的文化特征 | 第30-34页 |
| 2.2 湖南通道侗族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 | 第34-49页 |
| 2.2.1 公共建筑 | 第35-49页 |
| 2.3 侗族斗栱 | 第49-60页 |
| 2.3.1 外檐斗栱与内檐斗栱 | 第49-58页 |
| 2.3.2 侗族斗栱的侗语发音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三章 外檐斗栱 | 第61-88页 |
| 3.1 排楼斗栱 | 第61-84页 |
| 3.1.1 斗栱单元 | 第63-73页 |
| 3.1.2 单元组合方式 | 第73-82页 |
| 3.1.3 与柱子的连接 | 第82-84页 |
| 3.2 一斗二升麻叶重栱 | 第84-85页 |
| 3.3 花盆斗栱 | 第85-86页 |
| 3.4 丁头栱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四章 内檐斗栱 | 第88-98页 |
| 4.1 内檐斗栱的类型 | 第88-93页 |
| 4.1.1 丁头栱 | 第88页 |
| 4.1.2 襻间斗栱 | 第88-93页 |
| 4.2 内檐斗栱的构造 | 第93-97页 |
| 4.2.1 丁头栱与建筑屋架 | 第93-95页 |
| 4.2.2 襻间斗栱的构造类型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斗栱的尺度模数 | 第98-118页 |
| 5.1 排楼斗栱用材与斗口制 | 第99-102页 |
| 5.2 侗族斗栱与建筑屋架的模数关系 | 第102-116页 |
| 5.2.1 建筑用材 | 第102-109页 |
| 5.2.2 建筑比例 | 第109-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六章 特殊个案分析 | 第118-151页 |
| 6.1 江口村东寨门鼓楼斗栱 | 第118-150页 |
| 6.1.1 寨门斗栱 | 第119-125页 |
| 6.1.2 鼓楼斗栱 | 第125-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 第七章 斗栱演变及木匠谱系 | 第151-188页 |
| 7.1 通道县侗族建筑的地理分布 | 第151-156页 |
| 7.2 侗族斗栱时空演变 | 第156-162页 |
| 7.3 侗族斗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 第162-169页 |
| 7.4 斗栱的匠作谱系 | 第169-1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 结语 | 第188-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193页 |
| 学术著作 | 第189页 |
| 学位论文 | 第189-191页 |
| 学术期刊 | 第191-193页 |
| 附录一 :图片索引 | 第193-198页 |
| 附录二 :表格索引 | 第198-1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9-200页 |
| 致谢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