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扶杨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地质特征研究 | 第9-20页 |
1.1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 | 第9-10页 |
1.1.1 区域地质 | 第9页 |
1.1.2 构造、断层特征 | 第9-10页 |
1.2 储层特征 | 第10页 |
1.2.1 沉积背景 | 第10页 |
1.2.2 层组划分 | 第10页 |
1.2.3 沉积单元划分 | 第10页 |
1.3 储层岩矿特征 | 第10页 |
1.3.1 储层物质成分 | 第10页 |
1.3.2 储层岩石结构 | 第10页 |
1.4 储层发育特征 | 第10-13页 |
1.4.1 砂体发育特征 | 第10-12页 |
1.4.2 油层发育特征 | 第12-13页 |
1.5 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 第13-15页 |
1.6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1.7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 第16-20页 |
1.7.1 层间非均质性 | 第16页 |
1.7.2 层内非均质性 | 第16-17页 |
1.7.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17-20页 |
第二章 CO_2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 第20-40页 |
2.1 CO_2驱油机理 | 第20-21页 |
2.1.1 降黏作用 | 第20页 |
2.1.2 改善油水流度比 | 第20页 |
2.1.3 膨胀作用 | 第20页 |
2.1.4 分子扩散作用 | 第20页 |
2.1.5 提高注入能力和酸化解堵作用 | 第20-21页 |
2.2 注气室内实验 | 第21-36页 |
2.2.1 地层流体相态 | 第21-25页 |
2.2.2 膨胀实验 | 第25-28页 |
2.2.3 细管实验 | 第28-29页 |
2.2.4 长岩心实验 | 第29-31页 |
2.2.5 相渗曲线 | 第31-36页 |
2.2.6 室内实验研究结果 | 第36页 |
2.3 混相条件的判别 | 第36-37页 |
2.3.1 混相标准 | 第37页 |
2.3.2 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 第37页 |
2.4 A区块混相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2.4.1 非混相驱特征 | 第37-38页 |
2.4.2 A区块驱替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油藏工程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 第40-54页 |
3.1 开发层系组合 | 第40页 |
3.2 开发层系确定 | 第40-41页 |
3.3 不同井网、井距开发效果分析 | 第41-43页 |
3.3.1 不同井网系统的注采强度 | 第41页 |
3.3.2 不同井网系统的注水波及系数 | 第41-42页 |
3.3.3 不同井网系统的水驱控制程度 | 第42页 |
3.3.4 井网系统灵活调整 | 第42-43页 |
3.4 井网部署 | 第43-47页 |
3.4.1 井排方向 | 第43页 |
3.4.2 井距、排距 | 第43-44页 |
3.4.3 井网形式 | 第44-45页 |
3.4.4 开发井部署 | 第45-47页 |
3.5 注气参数设计 | 第47-54页 |
3.5.1 注采能力 | 第47-48页 |
3.5.2 注气井、采油井工作制度 | 第48-51页 |
3.5.3 注气时机 | 第51-52页 |
3.5.4 周期注气及周期采油优化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阶段开发效果分析 | 第54-59页 |
4.1 试验区为非混相驱 | 第54页 |
4.2 非混相驱条件下CO_2的特性 | 第54-55页 |
4.3 CO_2在油藏条件下为超临界流体 | 第55-56页 |
4.4 先导试验区开发效果 | 第56-57页 |
4.5 主力层为主要吸气产液层 | 第57页 |
4.6 扩大试验区开发效果 | 第57-58页 |
4.7 水气交替能够有效缓解气窜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