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几种微/纳结构金属电极的电化学制备与应用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纳米材料的简述第14-16页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结构第14-15页
        1.2.2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第15-16页
    1.3 微/纳米金属材料的概述第16-19页
        1.3.1 微/纳米金属材料的特性第16页
        1.3.2 微/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6-18页
        1.3.3 微/纳米金属材料的不同形貌第18-19页
    1.4 微/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第19-23页
        1.4.1 电催化还原4-硝基酚第19-20页
        1.4.2 电催化还原草酸第20-21页
        1.4.3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第21-22页
        1.4.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第22-23页
    1.5 本论文的构思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双电势阶跃法制备微/纳结构铋电极及其电催化还原4-硝基酚第25-33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7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26页
        2.2.2 微/纳结构铋电极的制备第26页
        2.2.3 微/纳结构铋薄膜的表征第26页
        2.2.4 4-NP电化学测试第26-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2.3.1 铋薄膜电极的制备原理第27-28页
        2.3.2 微/纳结构铋薄膜的表征第28-30页
        2.3.3 微/纳结构铋薄膜电极对4-NP的电化学还原测试第30-32页
    2.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双电势阶跃法制备微/纳结构锡电极及其电催化还原草酸第33-41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5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34页
        3.2.2 微/纳结构锡电极的制备第34页
        3.2.3 枝晶状锡薄膜的表征第34页
        3.2.4 草酸电化学还原测试第34-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3.3.1 锡薄膜电极的制备原理第35-36页
        3.3.2 微/纳结构锡薄膜的表征第36-38页
        3.3.3 微/纳结构锡薄膜电极对草酸的电化学还原测试第38-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光滑铜快速电化学转变为海胆状铜纳米线阵列用于无酶葡萄糖传感第41-57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4.2.1 试剂与材料第42页
        4.2.2 花状硒化亚铜纳米片的制备第42-43页
        4.2.3 海胆状铜纳米线阵列的制备第43页
        4.2.4 花状硒化亚铜纳米片和海胆状铜纳米线阵列的表征第43页
        4.2.5 葡萄糖的电化学测试第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56页
        4.3.1 花状硒化亚铜纳米片的制备原理及表征第44-47页
        4.3.2 花状硒亚铜纳米片转变为海胆状铜纳米线阵列第47-49页
        4.3.3 花状硒化亚铜纳米片、光滑铜和珊瑚状铜转化为其他形貌第49-50页
        4.3.4 海胆状铜纳米线阵列上电催化氧化葡萄糖第50-51页
        4.3.5 葡萄糖的计时电流响应与抗干扰性第51-53页
        4.3.6 重复性和稳定性第53-54页
        4.3.7 实际样品分析第54-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快速制备铜纳米针阵列作为高灵敏度SERS基底第57-66页
    5.1 引言第57-58页
    5.2 实验部分第58-59页
        5.2.1 试剂与材料第58页
        5.2.2 硒化亚铜薄膜的制备第58页
        5.2.3 铜纳米针阵列的制备第58页
        5.2.4 硒化亚铜薄膜和铜纳米针阵列的表征第58-59页
        5.2.5 拉曼测试第5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5.3.1 铜纳米针的形成第59-62页
        5.3.2 阴极极化时间和循环伏安扫描圈数对SERS活性的影响第62-63页
        5.3.3 不同处理方法对铜电极表面形貌和SERS活性的影响第63-64页
        5.3.4 拉曼增强因子的计算第64-65页
    5.4 小结第65-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量子点构建传感器阵列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聚合物调控碳点的传感器阵列用于硫醇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