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分类 | 第13-14页 |
1.3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结构消能减震机理 | 第14页 |
1.3.2 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4-15页 |
1.4 伸臂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7页 |
1.4.1 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 | 第15-16页 |
1.4.2 伸臂结构体系的发展 | 第16-17页 |
1.5 消能伸臂结构体系的研究与现状 | 第17-19页 |
1.6 长周期地震动震害 | 第19-21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长周期地震动特性分析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长周期地震动的选取 | 第22-24页 |
2.3 长周期地震动基本特征分析 | 第24-30页 |
2.3.1 幅值 | 第25页 |
2.3.2 持时 | 第25-27页 |
2.3.3 频谱 | 第27-30页 |
2.4 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分析 | 第30-35页 |
2.4.1 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2.4.2 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放大系数反应谱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2.4.3 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速度反应谱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2.4.4 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位移反应谱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消能冗余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同减震方案对比研究 | 第36-7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消能冗余伸臂体系的概念 | 第36-37页 |
3.3 伸臂位置优化 | 第37-40页 |
3.4 电涡流阻尼器 | 第40-47页 |
3.5 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 第47-51页 |
3.5.1 能量方法定义 | 第47-49页 |
3.5.2 能量方程的求解 | 第49-51页 |
3.6 减震方案 | 第51-54页 |
3.6.1 水平布置阻尼器减震方案 | 第51页 |
3.6.2 套索布置阻尼器减震方案 | 第51-52页 |
3.6.3 竖向布置阻尼器减震方案 | 第52-54页 |
3.7 工程概况 | 第54-57页 |
3.7.1 结构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3.7.2 消能伸臂的设置 | 第55-56页 |
3.7.3 阻尼器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56-57页 |
3.8 减震方案减震效果对比 | 第57-75页 |
3.8.1 层间位移角 | 第57-60页 |
3.8.2 基底剪力 | 第60-63页 |
3.8.3 基底弯矩 | 第63-65页 |
3.8.4 最大楼层位移 | 第65-67页 |
3.8.5 顶层加速度 | 第67-68页 |
3.8.6 能量分析 | 第68-72页 |
3.8.7 阻尼器耗能 | 第72-7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四章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消能冗余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 第78-116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ABAQUS软件简介 | 第78-79页 |
4.3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4.3.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79页 |
4.3.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 第79-80页 |
4.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动力方程的积分方法 | 第80-83页 |
4.4.1 隐式积分算法 | 第81-82页 |
4.4.2 显示积分算法 | 第82-83页 |
4.5 工程概况 | 第83-92页 |
4.5.1 结构基本信息 | 第83-86页 |
4.5.2 材料模型 | 第86-89页 |
4.5.3 单元模型 | 第89-90页 |
4.5.4 ABAQUS抗震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4.5.5 ABAQUS消能伸臂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4.6 地震波的选择及处理 | 第92-93页 |
4.7 消能伸臂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 | 第93-113页 |
4.7.1 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伸臂设置前后弹性分析 | 第93-97页 |
4.7.2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分析 | 第97-107页 |
4.7.3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分析 | 第107-11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5.1 结论 | 第116-117页 |
5.2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