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3 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模拟法及相关概念 | 第18-31页 |
2.1 模拟法的简介 | 第18-22页 |
2.1.1 模拟法产生的背景 | 第18-21页 |
2.1.2 模拟法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2.1 科学逻辑特征 | 第21页 |
2.1.2.2 无限模拟特征 | 第21页 |
2.1.2.3 学科综合特征 | 第21-22页 |
2.1.2.4 绿色环保特征 | 第22页 |
2.1.2.5 应用广泛特征 | 第22页 |
2.2 模拟法的分类及应用范围 | 第22-29页 |
2.2.1 形态模拟法 | 第22-24页 |
2.2.1.1 形态模拟法的总体概念 | 第22-23页 |
2.2.1.2 形态模拟法的原理 | 第23-24页 |
2.2.2 结构模拟法 | 第24-27页 |
2.2.2.1 结构模拟法的原理 | 第24-25页 |
2.2.2.2 结构模拟法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原则 | 第25-27页 |
2.2.3 功能模拟法 | 第27-29页 |
2.2.3.1 功能模拟法的原理 | 第27页 |
2.2.3.2 功能模拟法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原则 | 第27-29页 |
2.3 模拟与仿生 | 第29-31页 |
2.3.1 仿生及相关概念 | 第29-30页 |
2.3.2 模拟与仿生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3章 模拟法在儿童娱乐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第31-51页 |
3.1 儿童娱乐空间 | 第31-33页 |
3.1.1 儿童娱乐空间概念 | 第31-32页 |
3.1.2 儿童娱乐空间设计基本要求 | 第32页 |
3.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3.2 儿童的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 | 第33-35页 |
3.2.1 个性的尊重——儿童群体对娱乐空间的心理需求 | 第34页 |
3.2.2 儿童群体在娱乐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 第34-35页 |
3.3 模拟法应用于儿童娱乐空间的可操作性 | 第35-36页 |
3.4 儿童娱乐空间与形态模拟 | 第36-42页 |
3.4.1 形状的模拟 | 第36-40页 |
3.4.2 色彩的模拟 | 第40-41页 |
3.4.3 安全材料的模拟 | 第41页 |
3.4.4 儿童娱乐空间的形态美与模拟法的关系 | 第41-42页 |
3.5 儿童娱乐空间与结构模拟 | 第42-48页 |
3.5.1 结构移植 | 第42-43页 |
3.5.2 结构组合的模拟 | 第43-44页 |
3.5.3 结构仿生模拟 | 第44-45页 |
3.5.4 空间布局结构模拟 | 第45-47页 |
3.5.5 空间序列结构模拟 | 第47-48页 |
3.6 儿童娱乐空间与功能模拟 | 第48-51页 |
3.6.1 对公共空间使用功能的模拟 | 第48-49页 |
3.6.2 对空间分区功能的模拟 | 第49页 |
3.6.3 儿童娱乐设施功能的模拟 | 第49-51页 |
第4章 模拟法在儿童娱乐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第51-62页 |
4.1 模拟具象化 | 第51-52页 |
4.1.1 人工形象模拟 | 第51页 |
4.1.2 自然形象模拟 | 第51-52页 |
4.2 模拟抽象化 | 第52-57页 |
4.2.1 简化抽取法 | 第52-53页 |
4.2.2 符号表征法 | 第53-54页 |
4.2.3 分解组合法 | 第54页 |
4.2.4 几何表意法 | 第54-55页 |
4.2.5 意想理念法 | 第55-57页 |
4.3 模拟法创作的思维模式 | 第57-60页 |
4.3.1 借用 | 第57-58页 |
4.3.2 参照 | 第58-59页 |
4.3.3 解构 | 第59页 |
4.3.4 跨界 | 第59-60页 |
4.4 结构模拟科学化 | 第60-61页 |
4.5 功能模拟多元化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5页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62-63页 |
5.1.1 模拟法在儿童娱乐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 第62-63页 |
5.1.3 模拟法在儿童娱乐空间设计中的发展前景 | 第63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业学术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