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低碳价值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理论相关概述 | 第18-27页 |
2.1 制造业低碳价值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1 制造业的内涵与特点 | 第18-19页 |
2.1.2 低碳经济的理论界定 | 第19-20页 |
2.1.3 制造业与低碳经济 | 第20-21页 |
2.2 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态理论 | 第21-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 第21-23页 |
2.2.2 人与低碳的主客体关系 | 第23页 |
2.2.3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意识 | 第23-24页 |
2.3 制造业的低碳价值 | 第24-26页 |
2.3.1 推动经济发展 | 第24-25页 |
2.3.2 推动技术创新 | 第25页 |
2.3.3 生态发展要求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价值分析 | 第27-34页 |
3.1 制造业低碳方面的经济价值 | 第27-29页 |
3.1.1 低碳价值与经济价值 | 第27-28页 |
3.1.2 制造业低碳技术升级的经济价值 | 第28页 |
3.1.3 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经济价值 | 第28-29页 |
3.2 制造业低碳方面的生态价值 | 第29-31页 |
3.2.1 对生态系统节约能源的体现 | 第29-30页 |
3.2.2 对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的体现 | 第30-31页 |
3.3 制造业低碳方面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 第31-33页 |
3.3.1 国际贸易影响 | 第31-32页 |
3.3.2 国家法律层面 | 第32页 |
3.3.3 技术动力推进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价值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4.1 制造业低碳价值推动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4.1.1 科技创新方面 | 第34-35页 |
4.1.2 生态环境发展方面 | 第35-36页 |
4.1.3 国家政策方面 | 第36页 |
4.2 制造业低碳价值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4.2.1 我国制造业低碳价值发展的劣势 | 第37页 |
4.2.2 我国制造业低碳价值发展的优势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全制造业低碳价值发展建议 | 第39-46页 |
5.1 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议 | 第39-41页 |
5.1.1 新能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5.1.2 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第40-41页 |
5.1.3 国际合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第41页 |
5.2 友好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议 | 第41-43页 |
5.2.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41-42页 |
5.2.2 建设生态文明实践价值取向 | 第42-43页 |
5.2.3 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 | 第43页 |
5.3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议 | 第43-45页 |
5.3.1 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 | 第43-44页 |
5.3.2 激励社会低碳技术的创新 | 第44-45页 |
5.3.3 加强制造业低碳价值观 | 第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