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方海相页岩气散失控制因素研究 ——以四川盆地南缘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题目来源第11页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3.1 页岩气散失主控因素第13-15页
        1.3.2 页岩气散失机理第15-19页
        1.3.3 存在问题第19-2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6 完成工作量第22-2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4-27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24-25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25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25页
    2.4 区域沉积特征第25-27页
第3章 典型气藏特征及页岩气散失主控因素第27-54页
    3.1 焦石坝页岩气藏特征第27-37页
        3.1.1 静态地质要素的解剖第27-34页
        3.1.2 动态地质过程的分析第34-37页
    3.2 长宁—威远页岩气藏特征第37-47页
        3.2.1 烃源岩特征第38-39页
        3.2.2 储集层特征第39-42页
        3.2.3 断裂特征第42页
        3.2.4 压力特征第42-43页
        3.2.5 构造演化史第43-47页
    3.3 页岩气散失主控因素第47-54页
        3.3.1 页岩封闭性第49-51页
        3.3.2 构造活动第51-52页
        3.3.3 孔-缝结构第52-54页
第4章 封闭性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54-65页
    4.1 顶底板封闭性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54-57页
        4.1.1 顶板封闭性第54-56页
        4.1.2 底板封闭性第56页
        4.1.3 页岩顶底板封闭保存模式第56-57页
    4.2 页岩自封闭性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57-65页
        4.2.1 页岩自封闭性第57-64页
        4.2.2 页岩自封闭模式第64-65页
第5章 构造演化及背景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65-94页
    5.1 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65-84页
        5.1.1 构造演化特征第65页
        5.1.2 页岩含气量演化模型第65-81页
        5.1.3 页岩含气量演化曲线第81-83页
        5.1.4 页岩含气量演化机理第83-84页
    5.2 构造背景对页岩气散失的控制第84-94页
        5.2.1 地层条件下页岩气散失有效性第84-87页
        5.2.2 背斜构造页岩游离气散失机理第87-90页
        5.2.3 向斜构造页岩游离气散失机理第90-92页
        5.2.4 构造样式对页岩游离气散失模式总结第92-94页
第6章 孔-缝结构特征及与页岩气散失的关系第94-121页
    6.1 孔-缝结构特征第94-112页
        6.1.1 有机孔特征第94-100页
        6.1.2 无机孔特征第100-103页
        6.1.3 裂缝特征第103-108页
        6.1.4 页岩孔隙连通性分析第108-112页
    6.2 孔-缝结构与页岩气散失的对应关系第112-117页
        6.2.1 宏观有机孔发育差异第112-115页
        6.2.2 微观有机孔保持机理第115-117页
    6.3 不同地区页岩孔-缝结构特征第117-121页
第7章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0-14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民政府时期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研究
下一篇: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研究--以江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