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2页 |
1.1 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1 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 | 第14-15页 |
1.1.2 光合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1.3 光合作用的研究内容 | 第15-19页 |
1.1.3.1 光合作用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 | 第16-17页 |
1.1.3.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第17-19页 |
1.2 羊草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光合日动态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2.3.3 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能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4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5 叶片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55页 |
3.1 羊草叶色渐变群光合日动态的研究 | 第26-31页 |
3.1.1 环境因子日动态研究 | 第26页 |
3.1.1.1 光合有效辐射日动态的研究 | 第26页 |
3.1.1.2 大气温度日动态的研究 | 第26页 |
3.1.1.3 空气相对湿度日动态的研究 | 第26页 |
3.1.2 光合特性日动态研究 | 第26-30页 |
3.1.2.1 净光合速率日动态的研究 | 第26-27页 |
3.1.2.2 气孔导度日动态的研究 | 第27页 |
3.1.2.3 胞间CO2浓度日动态的研究 | 第27-28页 |
3.1.2.4 蒸腾速率日动态的研究 | 第28页 |
3.1.2.5 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的研究 | 第28-30页 |
3.1.3 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3.2 羊草叶色渐变群对光强的光合响应曲线的研究 | 第31-34页 |
3.2.1 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的研究 | 第32页 |
3.2.2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研究 | 第32-33页 |
3.2.3 表观量子效率的研究 | 第33-34页 |
3.3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能力的研究 | 第34-55页 |
3.3.1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34-40页 |
3.3.1.1 不同叶位净光合速率的研究 | 第34-35页 |
3.3.1.2 不同叶位蒸腾速率的研究 | 第35-36页 |
3.3.1.3 不同叶位胞间CO2浓度的研究 | 第36-37页 |
3.3.1.4 不同叶位气孔导度的研究 | 第37-38页 |
3.3.1.5 不同叶位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 第38-40页 |
3.3.2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研究 | 第40-47页 |
3.3.2.1 叶绿素a含量的比较 | 第40-41页 |
3.3.2.2 叶绿素b含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3.3.2.3 总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2-44页 |
3.3.2.4 叶绿素a/b的比较 | 第44-45页 |
3.3.2.5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较 | 第45-47页 |
3.3.3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生长特征的研究 | 第47-51页 |
3.3.3.1 叶片含水率的比较 | 第47-48页 |
3.3.3.2 叶干物质含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3.3 比叶面积的比较 | 第49-51页 |
3.3.4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性状与光合特性的相关性 | 第51-55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4.1 羊草叶色渐变群光合日动态 | 第55-56页 |
4.2 羊草叶色渐变群对光强的光合响应 | 第56页 |
4.3 羊草叶色渐变群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能力 | 第56-57页 |
4.4 羊草叶色渐变群光合响应机制的分析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