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流动儿童 | 第13-14页 |
1.3.2 社会融入 | 第14页 |
1.3.3 社会工作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参与观察法 | 第14-15页 |
1.4.3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合肥市M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 第16-26页 |
2.1 合肥市M社区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 | 第16-20页 |
2.1.1 活动背景介绍 | 第16页 |
2.1.2 调查问卷分析 | 第16-19页 |
2.1.3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2 合肥市M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2.2.1 心理自信度低 | 第20页 |
2.2.2 学业适应缓慢 | 第20-21页 |
2.2.3 生活习惯改变困难 | 第21页 |
2.2.4 交往能力差 | 第21-22页 |
2.2.5 对城市缺乏认同感 | 第22页 |
2.2.6 社会参与度低 | 第22-23页 |
2.3 导致合肥市M社区流动儿童存在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2.3.1 个人层面 | 第23-24页 |
2.3.2 家庭层面 | 第24-25页 |
2.3.3 社区及社会层面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26-39页 |
3.1 小组工作计划 | 第26-27页 |
3.2 小组工作介入 | 第27-39页 |
3.2.1 小组招募 | 第28页 |
3.2.2 小组活动开展 | 第28-39页 |
3.2.2.1 第一次活动:认识你我他-破冰及制定小组规则 | 第28-30页 |
3.2.2.2 第二次活动:做最自信的自己-提升自信心 | 第30-31页 |
3.2.2.3 第三次活动:友谊赛-提升学业适应及交往能力 | 第31-34页 |
3.2.2.4 第四次活动:我爱我家-改善亲子关系 | 第34-35页 |
3.2.2.5 第五次活动:了解我们的城市-提升适应能力 | 第35-37页 |
3.2.2.6 第六次活动:离别不说再见-处理离别情绪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与反思 | 第39-43页 |
4.1 小组活动评估 | 第39-40页 |
4.1.1 小组成员对活动评价 | 第39页 |
4.1.2 家长评估反馈 | 第39-40页 |
4.1.3 社区工作人员评估反馈 | 第40页 |
4.1.4 社会工作者的自评 | 第40页 |
4.2 对服务的反思 | 第40-43页 |
4.2.1 小组活动设计与目标贴合度反思 | 第40-41页 |
4.2.2 小组规则在实务过程中落实情况的反思 | 第41页 |
4.2.3 社区活动对非流动儿童家庭吸引力反思 | 第41页 |
4.2.4 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反思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A 城市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 第46-48页 |
附录B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