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0页 |
0.3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0.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0.5 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特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 第14-31页 |
1.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16页 |
1.2 沉积微相特征 | 第16-20页 |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17页 |
1.2.2 沉积微相类型 | 第17-18页 |
1.2.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18-20页 |
1.3 岩性特征 | 第20页 |
1.4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0-24页 |
1.4.1 孔隙类型及形状 | 第20-22页 |
1.4.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2-24页 |
1.5 储层渗流特征 | 第24-29页 |
1.5.1 渗透率特征 | 第24页 |
1.5.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24-25页 |
1.5.3 可动流体特征 | 第25-27页 |
1.5.4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27-28页 |
1.5.5 启动压力梯度 | 第28-29页 |
1.6 地应力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1.6.1 成像测井监测裂缝 | 第29页 |
1.6.2 人工裂缝监测 | 第29-30页 |
1.6.3 无源微地震监测水驱前缘 | 第3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水驱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 第31-45页 |
2.1 特低渗透储层井网优化设计技术 | 第31-38页 |
2.1.1 确定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和有效驱动井距 | 第31-33页 |
2.1.2 经济井网密度的研究 | 第33-35页 |
2.1.3 压裂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2.1.4 不同布井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1.5 注采井距及经济评价数值模拟研究 | 第36-38页 |
2.2 菱(矩)形井网、大规模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技术 | 第38-40页 |
2.2.1 压裂液优选 | 第38页 |
2.2.2 支撑剂优选 | 第38-39页 |
2.2.3 缝长及导流能力优化 | 第39-40页 |
2.3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 第40-44页 |
2.3.1 缝网结合实现油层有效动用 | 第41-43页 |
2.3.2 同步注水能提高开发效果 | 第43页 |
2.3.3 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储层动用状况较好 | 第43页 |
2.3.4 大规模多段压裂能够提高油井受效程度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二氧化碳驱油开发优化设计研究 | 第45-54页 |
3.1 驱油机理研究 | 第45-46页 |
3.2 数值模拟优化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 | 第46-48页 |
3.2.1 确定最小混相压力 | 第46页 |
3.2.2 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进行注入参数优化 | 第46-48页 |
3.3 二氧化碳驱开发效果分析 | 第48-52页 |
3.3.1 二氧化碳驱可以建立起有效驱替 | 第49页 |
3.3.2 自然产能低,压裂改造后产能高 | 第49-50页 |
3.3.3 二氧化碳驱油井受效明显,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 | 第50页 |
3.3.4 二氧化碳驱易发生气窜,周期注气能够有效控制 | 第50-52页 |
3.4 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 第52页 |
3.5 推广前景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