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1.1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 第10页 |
| 1.2 标准模型 | 第10-13页 |
| 1.2.1 基本粒子 | 第11页 |
| 1.2.2 相互作用和媒介粒子 | 第11-12页 |
| 1.2.3 希格斯玻色子 | 第12-13页 |
| 1.3 粒子物理实验 | 第13-15页 |
| 1.3.1 宇宙线 | 第13-14页 |
| 1.3.2 粒子加速器 | 第14页 |
| 1.3.3 粒子探测器 | 第14-15页 |
| 1.4 强子态 | 第15-17页 |
| 1.4.1 介子 | 第15-17页 |
| 1.4.2 重子 | 第17页 |
| 1.4.3 新型强子 | 第17页 |
| 1.5 论文选题和结构 | 第17-19页 |
| 1.5.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 1.5.2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 | 第20-30页 |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 | 第20-21页 |
| 2.2 北京谱仪(PESⅢ) | 第21-29页 |
| 2.2.1 束流管(Bcam Pipc) | 第21-23页 |
| 2.2.2 主漂移室(Main Drift Chamber) | 第23-24页 |
| 2.2.3 飞行时间计数器(Time of Flight) | 第24页 |
| 2.2.4 电磁量能器(Electromagnetic Calorimeter) | 第24-25页 |
| 2.2.5 超导磁铁(Superconducting Solenoid Magnet) | 第25页 |
| 2.2.6 μ子探测器(Muon Identifier) | 第25页 |
| 2.2.7 触发系统(Trigger System) | 第25-26页 |
| 2.2.8 数据获取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 | 第26-27页 |
| 2.2.9 离线数据分析系统(Offline Data Analysis System) | 第27-2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η'→γγη的分析 | 第30-42页 |
| 3.1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罗样本 | 第30-31页 |
| 3.1.1 数据样本 | 第30页 |
| 3.1.2 蒙特卡罗样本(MC) | 第30-31页 |
| 3.2 事例选择条件 | 第31-34页 |
| 3.2.1 带电径迹 | 第31-32页 |
| 3.2.2 中性径迹 | 第32-33页 |
| 3.2.3 运动学拟合及排除本底 | 第33-34页 |
| 3.3 本底分析 | 第34-36页 |
| 3.3.1 单举MC样本分析 | 第34页 |
| 3.3.2 遍举MC分析 | 第34-36页 |
| 3.4 拟合结果 | 第36-40页 |
| 3.4.1 数据拟合过程 | 第36-39页 |
| 3.4.2 结果 | 第39-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系统误差 | 第42-50页 |
| 4.1 光子探测 | 第42页 |
| 4.2 光子数目 | 第42-43页 |
| 4.3 5C运动学拟合 | 第43-44页 |
| 4.4 π~0质量窗 | 第44-46页 |
| 4.5 拟合相关 | 第46-47页 |
| 4.6 信号以及本底η'→π~0π~0η形状 | 第47页 |
| 4.7 信号模型 | 第47-48页 |
| 4.8 J/ψ→γη'和η→γγ的分支比 | 第48页 |
| 4.9 J/ψ总事例数 | 第48页 |
| 4.10 系统误差总结 | 第48页 |
| 4.11 最终结果 | 第48页 |
| 4.12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