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概况 | 第15-17页 |
1.2.1 稳定性碳同位素(~(13)C) | 第15-16页 |
1.2.2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本研究拟解决科学问题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2.2.1 样品采集时间 | 第24-25页 |
2.2.2 样品采集方法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大气CO_2浓度及δ~(13)C值测定 | 第25-26页 |
2.3.2 大气样品纯化 | 第26-27页 |
2.3.3 样品还原 | 第27-28页 |
2.3.4 样品AMS-~(14)C测定 | 第28-29页 |
2.4 化石源CO_2计算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典型本底区域CO_2浓度和δ~(13)C时空变化特征 | 第31-41页 |
3.1 CO_2浓度及δ~(13)C季节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3.1.1 LH本底点CO_2浓度和δ~(13)C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3.1.2 CB本底点CO_2浓度和δ~(13)C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3.1.3 本底点的CO_2浓度和δ~(13)C值比较 | 第33-34页 |
3.2 CO_2浓度及δ~(13)C日变化特征 | 第34-37页 |
3.2.1 LH本底点CO_2浓度及δ~(13)C日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3.2.2 CB本底点CO_2浓度及δ~(13)C日变化特征 | 第36页 |
3.2.3 本底点的CO_2浓度及δ~(13)C日变化比较 | 第36-37页 |
3.3 δ~(13)C示踪CO_2源汇 | 第37-39页 |
3.3.1 KeelingPlot法 | 第37页 |
3.3.2 区域CO_2排放源的δ~(13)C(δs)特征 | 第37-3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典型本底区域Δ~(14)CO_2和CO_(2ff)变化特征 | 第41-49页 |
4.1 Δ~(14)CO_2时间变化特征 | 第41-44页 |
4.1.1 Δ~(14)CO_2季节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4.1.2 Δ~(14)CO_2日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4.2 CO_(2ff)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4.2.1 CO_(2ff)季节变化特征 | 第44-45页 |
4.2.2 CO_(2ff)日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4.3 CO_(2ff)在新增CO_2中的比例 | 第46-47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典型区域本底站点Δ~(14)CO_2和CO_(2ff)的变化影响因素 | 第49-59页 |
5.1 风力风向与CO_(2ff)浓度季节变化 | 第49-50页 |
5.2 后向轨迹模拟与CO_(2ff)浓度的关系 | 第50-55页 |
5.2.1 后向轨迹模拟与CO_(2ff)浓度季节变化 | 第50-53页 |
5.2.2 后向轨迹模拟与CO_(2ff)浓度日变化 | 第53-55页 |
5.3 大气边界层高度、AQI与CO_(2ff)浓度的关系 | 第55-57页 |
5.3.1 大气边界层高度、AQI与CO_(2ff)浓度季节变化 | 第55-56页 |
5.3.2 大气边界层高度、AQI与CO_(2ff)浓度日变化 | 第56-57页 |
5.4 LH的CO_(2ff)浓度季节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 | 第57-58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1)结论 | 第59页 |
(2)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