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之修证略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楞严经》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态度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楞严经》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本经纲要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本经义旨 | 第16-21页 |
一、体:《楞严经》所诠理体 | 第17-18页 |
二、相:《楞严经》所诠理体之相 | 第18-19页 |
三、用:《楞严经》所诠理体之用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修证原理 | 第21-25页 |
第一节 修证原因 | 第21-22页 |
一、偏重闻思,难离边执 | 第21页 |
二、有慧少定,难净业习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修证原则 | 第22-25页 |
一、修证本因—不生灭觉性 | 第22-23页 |
二、修证方法—从六根解脱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渐次修证—耳根圆通法门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独选耳根之因 | 第25-26页 |
一、修证根机所宜 | 第25页 |
二、修证法门所胜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修证前提—“发菩提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正修耳根圆通—“入流”“返源” | 第27-32页 |
一、修证总纲—“闻中入流” | 第28-29页 |
二、修证次第—“人空”、“法空”、“空空”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圆顿修证 | 第32-39页 |
第一节 顿渐之分由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圆顿修证法门—“自心不取” | 第33-36页 |
第三节 顿渐法门之重新审视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