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活力营造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第15页
        1.1.2 历史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第15页
        1.1.3 历史街区发展“活力”缺失与保护模式单一问题并存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历史街区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9-28页
    2.1 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概况第19-22页
        2.1.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理论与实践第19-20页
        2.1.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理论与实践第20-22页
    2.2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理论研究第22-24页
    2.3 历史街区活力研究第24-27页
        2.3.1 历史街区活力研究概况第24-25页
        2.3.2 历史街区活力研究综述第25-26页
        2.3.3 历史街区活力营造相关研究第26-27页
    2.4 研究述评第27-28页
第三章 历史街区活力营造基本理论第28-42页
    3.1 活力的解读第28-31页
        3.1.1 活力的概念第28页
        3.1.2 城市活力解读第28-30页
        3.1.3 历史街区活力研究第30-31页
    3.2 历史街区活力衰败的问题第31-33页
        3.2.1 结构性衰败第31-32页
        3.2.2 物质性衰败第32页
        3.2.3 功能性衰败第32页
        3.2.4 形象性衰败第32-33页
        3.2.5 经济性衰败第33页
    3.3 历史街区活力的基本特性第33-35页
        3.3.1 高效率的街区第33页
        3.3.2 生活化的街区第33-34页
        3.3.3 多功能的街区第34页
        3.3.4 全时性的街区第34-35页
        3.3.5 趣味化的街区第35页
    3.4 历史街区活力的要素分析第35-41页
        3.4.1 历史街区活力要素归纳第35-36页
        3.4.2 历史街区活力要素分析第36-41页
    3.5 研究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历史街区活力营造案例研究第42-57页
    4.1 活力营造案例第42-51页
        4.1.1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案例第42-44页
        4.1.2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案例第44-47页
        4.1.3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案例第47-49页
        4.1.4 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案例第49-51页
    4.2 活力营造启示第51-56页
        4.2.1 物质空间环境的整合第51-55页
        4.2.2 地方传统文化的延续第55页
        4.2.3 社会网络结构的调整第55-56页
    4.3 研究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芜湖古城历史街区活力发展问题与要素识别第57-75页
    5.1 芜湖古城概况第57-65页
        5.1.1 古城格局第57-58页
        5.1.2 古城功能特征分析第58页
        5.1.3 古城人口现状分析第58页
        5.1.4 古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58-59页
        5.1.5 古城道路交通现状分析第59页
        5.1.6 古城历史建筑分析第59-65页
        5.1.7 历史街区的界定第65页
    5.2 历史街区活力要素分析第65-70页
        5.2.1 物质空间活力第65-69页
        5.2.2 经济活力第69-70页
        5.2.3 社会活力第70页
        5.2.4 文化活力第70页
    5.3 芜湖古城历史街区活力衰败原因第70-74页
        5.3.1 旧城改造中历史遗存的大量破坏第70-71页
        5.3.2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弱势化严重第71页
        5.3.3 物质环境条件严重滞后第71-72页
        5.3.4 街巷系统和设施配置滞后第72页
        5.3.5 复杂的拆迁与产权问题第72页
        5.3.6 非物质文化的流失第72-74页
    5.4 研究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芜湖古城历史街区活力营造策略第75-85页
    6.1 功能定位明确第75页
    6.2 物质空间环境的整合第75-80页
        6.2.1 街巷格局织补第75-76页
        6.2.2 沿街建筑立面风貌的整合第76-80页
    6.3 商业业态的引入第80-81页
    6.4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所精神第81-83页
    6.5 服务人群定位第83-84页
    6.6 研究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7.1 主要结论第85-86页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第86页
    7.3 论文研究的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致谢第90-91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皖西小城镇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皖西独山镇为例
下一篇:“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欧阳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