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三相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配电网潮流计算及故障恢复可视化软件设计 | 第23-3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系统的总体框架 | 第23-26页 |
2.2.1 项目试验线路 | 第24页 |
2.2.2 软件需求分析 | 第24-26页 |
2.3 典型功能界面展示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DE-NR的牛顿法三相潮流计算研究 | 第31-57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牛顿法计算含DG的配电网三相潮流 | 第32-39页 |
3.2.1 序分量法在三相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3.2.2 牛顿法的基本数学原理 | 第33-34页 |
3.2.3 牛顿法计算三相潮流的原理 | 第34-35页 |
3.2.4 三相潮流计算中雅可比矩阵的三序参数形式 | 第35-38页 |
3.2.5 牛顿法计算含DG的配电网三相潮流步骤 | 第38-39页 |
3.3 基于仿射不变量的牛顿类潮流计算初值选取定理 | 第39-47页 |
3.3.1 已有牛顿类潮流计算收敛性定理介绍 | 第40页 |
3.3.2 基于仿射不变量的牛顿类潮流计算收敛定理 | 第40-44页 |
3.3.3 所提定理3.2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4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的潮流计算最优初值选取方法 | 第47-56页 |
3.4.1 DE-NR算法的提出 | 第47-50页 |
3.4.2 DE-NR算法的总体流程图 | 第50页 |
3.4.3 DE-NR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IBGSA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恢复研究 | 第57-83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恢复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3页 |
4.2.1 故障恢复的要求 | 第58-59页 |
4.2.2 故障恢复的流程 | 第59-60页 |
4.2.3 供电恢复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第60-63页 |
4.3 孤岛划分的算法实现 | 第63-68页 |
4.3.1 图论的基本概念 | 第63-65页 |
4.3.2 孤岛划分的方法 | 第65-67页 |
4.3.3 孤岛划分的步骤及流程图 | 第67-68页 |
4.4 标准万有引力算法基本原理 | 第68-72页 |
4.4.1 万有引力定理 | 第68-69页 |
4.4.2 基本万有引力算法描述 | 第69-71页 |
4.4.3 引力搜索算法的实现 | 第71-72页 |
4.5 改进二进制引力搜索算法 | 第72-79页 |
4.5.1 引力系数的改进 | 第73-74页 |
4.5.2 早熟的判定 | 第74-75页 |
4.5.3 复合形法 | 第75-76页 |
4.5.4 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更新 | 第76页 |
4.5.5 改进引力搜索算法的实现 | 第76-79页 |
4.6 含DG的配电网络故障恢复流程 | 第79-80页 |
4.6.1 孤岛划分后的配电网络故障恢复流程 | 第79页 |
4.6.2 基于IBGSA的含DG配电网络故障恢复总流程 | 第79-80页 |
4.7 算例分析 | 第80-8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83-8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工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