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7页 |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7-8页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页 |
第五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图像时代的视觉图像“转向” | 第11-23页 |
第一节 视觉化的世界——图像时代 | 第11-17页 |
一、关于“图像”的解读 | 第11-13页 |
二、关于“图像时代”的解读 | 第13页 |
三、图像时代的环境视觉语汇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图像的回归——视觉化 | 第17-19页 |
一、视觉文化概述 | 第17-19页 |
二、视觉文化与视觉图像 | 第19页 |
第三节 图像意义的理解之路——图像学 | 第19-22页 |
一、关于“图像学”的解读 | 第20-21页 |
二、图像学的阐释模式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视觉图像”对现代景观的介入 | 第23-37页 |
第一节 城市景观视觉形态概述 | 第23-28页 |
一、城市与城市景观 | 第23-24页 |
二、景观视觉形态解析 | 第24-27页 |
三、景观形态基于图像的可视化途径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城市图像的视觉殖民 | 第28-31页 |
一、图像与城市消费 | 第28-29页 |
二、图像时代的审美体验 | 第29-30页 |
三、图像时代的受众心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现代城市景观空间中视觉图像的介入 | 第31-35页 |
一、城市“画布”——空间中的界面 | 第31-33页 |
二、城市景观空间激活元素——景观设施 | 第33-34页 |
三、迷“影”幻“像”——诗意的虚像空间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视觉图像语言在城市景观形态中的转译与表达 | 第37-49页 |
第一节 设计师对视觉图像语言的转译 | 第37-44页 |
一、安东尼·高迪的图像隐喻 | 第37-40页 |
二、布雷·马克斯的图像表达 | 第40-42页 |
三、玛莎·施瓦茨的图像解构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视觉图像在城市景观形态中的时态表达 | 第44-48页 |
一、过去时态的表达 | 第44-45页 |
二、现在时态的表达 | 第45-46页 |
三、未来时态的表达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效的视觉“布景” | 第49-60页 |
第一节 景观形态“事实”与“叙述”的博弈 | 第49-51页 |
一、符号性与物品性 | 第49-50页 |
二、建构性与布景性 | 第50页 |
三、触觉性与视觉性 | 第50-51页 |
四、全球性与地方性 | 第51页 |
第二节 城市景观视觉形象的表现策略 | 第51-55页 |
一、符号策略 | 第51-52页 |
二、图像策略 | 第52-54页 |
三、数字化策略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视觉“布景”的呈现途径 | 第55-59页 |
一、空间关系的呈现 | 第55-56页 |
二、视觉形式的呈现 | 第56-57页 |
三、时间历程的呈现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第一节 图像时代的视觉图像转向是视觉文化的体现 | 第60页 |
第二节 视觉图像化转向在城市景观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第60页 |
第三节 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未来城市景观发展走向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