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中国与世界各国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2 纤维增强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摩擦材料磨损及摩擦研究 | 第21-24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结构化生物纤维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 第26-42页 |
2.1 仿生螺旋结构 | 第26-29页 |
2.2 试验过程及方法 | 第29-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2.3 结构仿生化生物纤维的制备 | 第31-35页 |
2.3.1 黄麻纤维的改性处理工艺: | 第31-32页 |
2.3.2 仿生螺旋纤维编织机的原理及设计 | 第32-35页 |
2.4 结构仿生化生物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41页 |
2.4.1 仿生螺旋纤维螺旋升角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2.4.2 结构仿生化生物纤维的拉伸试验 | 第36-39页 |
2.4.3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生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 第42-64页 |
3.1 生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 | 第42-4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43-47页 |
3.1.3 生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样制备 | 第47-48页 |
3.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48-51页 |
3.2.1 压缩试验 | 第49-50页 |
3.2.2 冲击试验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1页 |
3.3.1 抗压性能结果分析(纤维含量、长度、纤维结构等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51-56页 |
3.3.2 冲击性能结果分析(纤维含量、长度、纤维结构等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纤维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64-76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 第64-70页 |
4.2.1 摩擦性能评定方法 | 第64-66页 |
4.2.2 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第66-69页 |
4.2.3 试验条件 | 第69-70页 |
4.3 干摩擦下仿生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第70-73页 |
4.3.1 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4.3.2 纤维束的影响 | 第70页 |
4.3.3 纤维升角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4 电镜观察磨损分析 | 第72-73页 |
4.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分析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模拟 | 第76-94页 |
5.1 有限元法的要点与计算步骤 | 第76-80页 |
5.1.1 ANSYS有限元分析法 | 第76-77页 |
5.1.2 建立分析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77-78页 |
5.1.3 单元分析 | 第78-79页 |
5.1.4 有限元整体分析 | 第79-80页 |
5.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分析模型 | 第80-81页 |
5.2.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代表性体元 | 第80-81页 |
5.3 定义单元与材料属性 | 第81-87页 |
5.3.1 选择分析类型 | 第81-83页 |
5.3.2 定义单元类型及属性 | 第83-85页 |
5.3.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85-87页 |
5.4 应用ANSYS模拟螺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第87-89页 |
5.4.1 用ANSYS模拟螺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方法 | 第87-88页 |
5.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8-89页 |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与探讨 | 第89-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创新点 | 第95页 |
6.3 展望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6-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