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展过程 | 第10-12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内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概述 | 第15-28页 |
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 第15-16页 |
2.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6-28页 |
2.2.1 电极材料 | 第17-18页 |
2.2.2 电荷注入材料 | 第18-19页 |
2.2.3 空穴传输材料 | 第19-20页 |
2.2.4 电子传输/空穴阻挡材料 | 第20-21页 |
2.2.5 磷光发光材料 | 第21-28页 |
第三章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重要参数 | 第28-35页 |
3.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重要参数 | 第28-29页 |
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重要参数 | 第29-35页 |
3.2.1 器件的发光效率 | 第29-30页 |
3.2.2 电流-电压曲线 | 第30-31页 |
3.2.3 发光亮度-电压曲线 | 第31页 |
3.2.4 器件的发光亮度 | 第31-32页 |
3.2.5 器件的光谱与色坐标 | 第32-33页 |
3.2.6 器件的显色指数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新型铱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35-41页 |
4.1 新型铱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 第35-36页 |
4.1.1 苯并恶唑基-苯氧基在铱化合物中的引入 | 第35-36页 |
4.1.2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发光峰对显色指数的影响 | 第36页 |
4.2 新型铱化合物的合成表征 | 第36-41页 |
4.2.1 新型黄绿光铱化合物Ir(ppy)2bop的合成表征 | 第36-39页 |
4.2.2 新型红光铱化合物Ir(piq)2bop的合成表征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型铱化合物的单色器件的研究 | 第41-59页 |
5.1 基于新型铱化合物的单色器件的制备方法 | 第41-45页 |
5.1.1 真空蒸镀制备方法 | 第41-43页 |
5.1.2 溶液旋涂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5.1.3 器件的测试 | 第44-45页 |
5.2 基于Ir(ppy)2bop的黄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 第45-51页 |
5.2.1 真空蒸镀法制备黄绿光器件 | 第45-47页 |
5.2.2 溶液旋涂法制备黄绿光器件 | 第47-51页 |
5.3 基于Ir(piq)2bop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 第51-57页 |
5.3.1 真空蒸镀法制备红光器件 | 第51-53页 |
5.3.2 溶液旋涂法制备红光器件 | 第53-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基于新型铱化合物的高性能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 第59-68页 |
6.1 高性能荧光/磷光混合白光器件的设计 | 第59页 |
6.2 基于新型铱化合物Ir(ppy)2bop的高性能白光器件 | 第59-63页 |
6.3 基于Ir(ppy)2bop和Ir(piq)2bop的荧光/磷光混合白光器件研究 | 第63-67页 |
6.3.1 DPF作为蓝光荧光材料的混合白光器件 | 第63-65页 |
6.3.2 DPFA作为蓝光荧光材料的混合白光器件 | 第65-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