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1 对它的理论内涵及定义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2.2 对它与其他理论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3 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特征 | 第15-23页 |
1.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 第15页 |
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著作 | 第15-17页 |
1.3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3.1 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 第17-18页 |
1.3.2 现代性思维是深层根源 | 第18页 |
1.3.3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 第18-19页 |
1.4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 第19-23页 |
1.4.1 生态性特征 | 第19页 |
1.4.2 后现代性特征 | 第19-20页 |
1.4.3 中西融合性特征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对有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反思 | 第23-31页 |
2.1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 | 第23-26页 |
2.1.1 共同的时代背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加剧 | 第23-24页 |
2.1.2 共同的社会制度指向: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 | 第24页 |
2.1.3 共同的价值追求:寻找资本主义发展替代方案 | 第24-25页 |
2.1.4 共同的错误路向:偏离经典马克思主义 | 第25-26页 |
2.2 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 | 第26-29页 |
2.2.1 对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不同 | 第27页 |
2.2.2 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不同 | 第27-28页 |
2.2.3 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选择不同 | 第28-29页 |
2.3 反思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启示 | 第29-31页 |
2.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和地位 | 第29页 |
2.3.2 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 | 第29-30页 |
2.3.3 建设特色生态文明社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反思 | 第31-41页 |
3.1 借鉴和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第31-38页 |
3.1.1 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 第32-33页 |
3.1.2 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 第33-34页 |
3.1.3 借鉴和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34-36页 |
3.1.4 借鉴和吸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 第36-38页 |
3.2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 第38-41页 |
3.2.1 歪曲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 第38-39页 |
3.2.2 歪曲唯物主义历史观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对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的反思 | 第41-46页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内涵 | 第41-42页 |
4.2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2-43页 |
4.2.1 理论方面 | 第42页 |
4.2.2 实践方面 | 第42-43页 |
4.3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构想的局限性 | 第43-46页 |
4.3.1 混合制和超越公私二分法的反马克思主义性 | 第43-44页 |
4.3.2 超越价值中立的教育幻想性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