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鲁迅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条件 | 第19-28页 |
2.1 客观条件 | 第19-22页 |
2.1.1 中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 第19-20页 |
2.1.2 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 | 第20-21页 |
2.1.3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广泛传播 | 第21-22页 |
2.2 主观条件 | 第22-26页 |
2.2.1 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 第23-24页 |
2.2.2 高度的革命文化自觉 | 第24-25页 |
2.2.3 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探索 | 第28-43页 |
3.1 初步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内容 | 第28-35页 |
3.1.1 马克思主义文化阶级性 | 第28-30页 |
3.1.2 对传统文化实行批判态度 | 第30-31页 |
3.1.3 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 | 第31-33页 |
3.1.4 倡导新文化大众化 | 第33-35页 |
3.2 翻译和宣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 第35-38页 |
3.3 倡导和推动新兴木刻运动 | 第38-41页 |
3.4 培养和扶持具有无产阶级文化观的战士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鲁迅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评价 | 第43-48页 |
4.1 鲁迅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特点 | 第43-45页 |
4.1.1 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第43-44页 |
4.1.2 倡导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人民群众相联系 | 第44-45页 |
4.2 鲁迅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意义 | 第45-47页 |
4.2.1 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播 | 第45-46页 |
4.2.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指导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