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金属硼氢化物与碳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储能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1-13页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1页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1-12页
        1.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2-13页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3-15页
        1.2.1 层状结构材料第13-14页
        1.2.2 尖晶石结构材料第14-15页
        1.2.3 其他正极材料第15页
    1.3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第15-22页
        1.3.1 固态电解质的发展第15页
        1.3.2 硼氢化物作为固态电解质第15-16页
        1.3.3 硼氢化物作为储氢材料第16页
        1.3.4 元素替代法电解质的改性第16-18页
        1.3.5 纳米化对电解质的调制第18-20页
        1.3.6 硼氢化物电解质全固态电池性能第20-22页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2-23页
        1.4.1 碳负极材料第22-23页
        1.4.2 硅基负极材料第23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5.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1 实验设备第25页
    2.2 MBH_4材料的制备第25-26页
    2.3 样品的表征第26-28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6页
        2.3.2 XRD全谱拟合第26-27页
        2.3.3 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第27页
        2.3.4 电子显微镜(TEM&SEM)第27页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第27-28页
    2.4 锂离子电池制备第28-30页
        2.4.1 电池制备流程第28页
        2.4.2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8-30页
第三章 石墨对纳米金属硼氢化物的形成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第30-46页
    3.1 原位反应制备M(BH_4)_n复合材料的探究第30-33页
        3.1.1 金属卤化物与原位反应之间的关联第30-32页
        3.1.2 比较不同反应产物的放氢性能第32-33页
    3.2 原位反应制备KBH_4材料及石墨复合材料第33-38页
        3.2.1 KCl-LiBH_4球磨产物的相组成第33-34页
        3.2.2 添加石墨对KCl-LiBH_4球磨产物的影响第34-36页
        3.2.3 nano-KBH_4原位反应与石墨作用的机理分析第36-37页
        3.2.4 nano-KBH_4@G显微形貌及结构分析第37-38页
    3.3 原位反应制备NaBH_4材料及石墨复合材料第38-41页
        3.3.1 NaCl-LiBH_4及添加石墨球磨产物相组成第38-40页
        3.3.2 nano-NaBH_4@G样品的显微结构及微观结构分析第40-41页
    3.4 添加石墨对M(BH_4)_n储氢性能的影响第41-45页
        3.4.1 nano-KBH_4复合材料的升温放氢性能第41-42页
        3.4.2 nano-NaBH_4复合材料的升温放氢性能第42-44页
        3.4.3 储氢性能与金属卤化物之间的关联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原位生成硼氢化物对不同碳材料微观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的作用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硼氢化物/碳材料复合体系的相组成与微观结构分析第46-48页
    4.3 硼氢化物复合对不同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48-55页
        4.3.1 循环伏安(CV)曲线分析第48-50页
        4.3.2 恒流充放电性能分析第50-52页
        4.3.3 恒流充放电循环性能第52-54页
        4.3.4 倍率性能及其循环性能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原位生成硼氢化物对石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6-69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电极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分析第56-61页
        5.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56-57页
        5.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57-58页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58-61页
    5.3 不同比例的G/B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1-68页
        5.3.1 循环伏安(CV)曲线分析第61-62页
        5.3.2 恒流充放电性能分析第62-63页
        5.3.3 恒流充放电循环性能第63-66页
        5.3.4 不同倍率下恒流充放电性能及高倍率循环性能第66-67页
        5.3.5 交流阻抗性能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性腐殖酸/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
下一篇:基于Mn2+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