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现代医学妇产科疾病论文

盆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评价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1页
对象与方法第11-18页
    1 病例来源第11页
    2 病例诊断标准第11-12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1-12页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第12页
    3 病例选择标准第12-15页
        3.1 病例纳入标准第12页
        3.2 病例排除标准第12-13页
        3.3 病例剔除标准第13页
        3.4 病例脱落标准第13页
        3.5 病例中止标准第13页
        3.6 中医证候、局部体征评分标准第13-14页
        3.7 病情分级标准第14-15页
    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4.1 随机设计第15页
        4.2 治疗方法第15页
        4.3 观察指标第15-16页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第16-17页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16页
        5.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第16页
        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第16页
        5.4 超声显示盆腔包块或积液的疗效第16-17页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17页
    6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第17-18页
结果第18-23页
    1 基线资料分析第18-20页
    2 临床疗效分析第20-22页
    3 安全性分析第22-23页
讨论第23-34页
    1 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第23-26页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第23页
        1.2 从中医古籍探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第23-24页
        1.3 现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第24-25页
        1.4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第25-26页
    2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第26-28页
        2.1 定义第26-27页
        2.2 发病机理第27页
        2.3 治疗方面第27-28页
    3 导师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及学术思想第28-30页
        3.1 湿、热是其发病主因第29页
        3.2 瘀、虚为其病理结果第29-30页
    4 盆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理论依据第30-33页
        4.1 治疗方法分析第30页
        4.2 组方意义第30-31页
        4.3 各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第31-33页
    5 存在问题和展望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致谢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附录第39-49页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表第39-41页
    附录2 文献综述第41-49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3 发表论文情况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益气养阴活血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