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铁的典型硫化矿物及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4-15页 |
1.1.1 铁的典型硫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4-15页 |
1.1.2 铁的典型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5页 |
1.2 铅的典型硫化矿物及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5-16页 |
1.2.1 铅的典型硫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5-16页 |
1.2.2 铅的典型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6页 |
1.3 锌的典型硫化矿物及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6-17页 |
1.3.1 锌的典型硫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6-17页 |
1.3.2 锌的典型氧化矿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第17页 |
1.4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7-20页 |
1.4.1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 第17-18页 |
1.4.2 交换-相关近似 | 第18-19页 |
1.4.3 基于平面波赝势的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0页 |
1.5 矿物浮选过程量子化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体相矿物晶体结构及电子性质的研究 | 第23-45页 |
2.1 黄铁矿晶体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23-27页 |
2.1.1 黄铁矿体相晶体结构分析 | 第23-26页 |
2.1.2 黄铁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26-27页 |
2.2 赤铁矿晶胞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27-31页 |
2.2.1 赤铁矿体相晶体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2.2.2 赤铁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29-31页 |
2.3 方铅矿晶胞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31-34页 |
2.3.1 方铅矿体相晶体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2.3.2 方铅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33-34页 |
2.4 白铅矿晶胞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34-37页 |
2.4.1 白铅矿体相晶胞参数测试结果 | 第34-36页 |
2.4.2 白铅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36-37页 |
2.5 闪锌矿晶胞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37-40页 |
2.5.1 闪锌矿体相晶胞参数测试结果 | 第37-39页 |
2.5.2 闪锌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39-40页 |
2.6 菱锌矿晶胞计算模型及电子性质 | 第40-43页 |
2.6.1 菱锌矿体相晶胞参数测试结果 | 第40-42页 |
2.6.2 菱锌矿体相晶体电子性质分析 | 第42-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矿物表面性质及表面吸附研究 | 第45-58页 |
3.1 黄铁矿与赤铁矿表面及吸附计算模型 | 第45-50页 |
3.1.1 黄铁矿与赤铁矿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1.2 黄铁矿与赤铁矿表面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3.1.3 黄铁矿与赤铁矿表面性质分析 | 第48-50页 |
3.2 方铅矿与白铅矿表面性质及吸附计算模型 | 第50-53页 |
3.2.1 方铅矿与白铅矿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3.2.2 方铅矿与白铅矿表面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3.2.3 方铅矿与白铅矿表面性质分析 | 第52-53页 |
3.3 闪锌矿与菱锌矿表面及吸附计算模型 | 第53-57页 |
3.3.1 闪锌矿与菱锌矿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3.3.2 闪锌矿与菱锌矿表面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3.3.3 闪锌矿与菱锌矿表面性质分析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黄铁矿与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研究 | 第58-72页 |
4.1 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58-65页 |
4.1.1 氮原子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58-60页 |
4.1.2 氧原子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0-62页 |
4.1.3 磷原子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2-63页 |
4.1.4 硫原子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3-65页 |
4.2 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65-70页 |
4.2.1 氮原子在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5-66页 |
4.2.2 氧原子在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6-68页 |
4.2.3 磷原子在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8-69页 |
4.2.4 硫原子在赤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方铅矿与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研究 | 第72-85页 |
5.1 方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72-78页 |
5.1.1 氮原子在方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2-73页 |
5.1.2 氧原子在方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3-75页 |
5.1.3 磷原子在方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5-76页 |
5.1.4 硫原子在方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6-78页 |
5.2 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78-83页 |
5.2.1 氮原子在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8-79页 |
5.2.2 氧原子在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79-81页 |
5.2.3 磷原子在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1-82页 |
5.2.4 硫原子在白铅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闪锌矿与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研究 | 第85-98页 |
6.1 闪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85-91页 |
6.1.1 氮原子在闪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5-86页 |
6.1.2 氧原子在闪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6-88页 |
6.1.3 磷原子在闪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8-89页 |
6.1.4 硫原子在闪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89-91页 |
6.2 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研究 | 第91-96页 |
6.2.1 氮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91-92页 |
6.2.2 氧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92-94页 |
6.2.3 磷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94-95页 |
6.2.4 硫原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的电子性质 | 第95-9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