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中国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金融状况指数的相关概念第12-15页
        1.2.1 金融状况指数概念第12-14页
        1.2.2 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概念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1 一般方法构建金融状况指数第15-17页
        1.3.2 因子模型构建金融状况指数第17-18页
        1.3.3 非线性计量模型构建金融状况指数第18-19页
        1.3.4 文献评述第19-20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0-22页
        1.4.1 研究思路第20-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第22-23页
    1.6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3-25页
        1.6.1 本文创新之处第23-24页
        1.6.2 本文不足之处第24-25页
第2章 构建多机制门限结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第25-36页
    2.1 结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SFAVAR)第25-26页
    2.2 多机制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MR-TVAR)的构建第26-35页
        2.2.1 MR-TVAR模型的一般表达式第26-27页
        2.2.2 MR-T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检验第27-28页
        2.2.3 MR-TVAR模型门限效应存在性和机制数检验第28-30页
        2.2.4 MR-TVAR模型门限变量检验第30-31页
        2.2.5 MR-TVAR模型门限值的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第31-33页
        2.2.6 MR-TVAR模型的估计第33-35页
    2.3 多机制门限结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MR-T-SFAVAR)第35-36页
第3章 构建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的编制公式第36-39页
    3.1 介绍传统金融状况指数(FCI)线性编制公式第36-37页
        3.1.1 传统FCI线性测度公式第36页
        3.1.2 传统FCI测度过程第36-37页
    3.2 构建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的编制公式第37-39页
        3.2.1 MR-TFCI测度公式第37-38页
        3.2.2 MR-TFCI测度过程第38-39页
第4章 中国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实证分析第39-52页
    4.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第39-43页
        4.1.1 国内外金融状况指数的变量选取第39-40页
        4.1.2 变量选取第40-42页
        4.1.3 变量处理第42-43页
    4.2 单位根检验第43-44页
    4.3 MR-T-SFA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第44页
    4.4 门限存在性和机制数检验第44-45页
        4.4.1 门限存在性检验第44-45页
        4.4.2 机制数检验第45页
    4.5 4R-T-SFAVAR模型的门限变量的检验第45-46页
    4.6 4R-T-SFAVAR模型门限值估计和机制划分第46-47页
        4.6.1 基于4R-T-SFAVAR模型的门限值及其置信区间估计第46-47页
        4.6.2 基于4R-T-SFAVAR模型的机制划分第47页
    4.7 4R-T-SFAVAR模型系数估计第47-48页
    4.8 基于4R-T-SFAVAR模型的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的编制第48-52页
        4.8.1 各机制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48-49页
        4.8.2 中国各机制MR-TFCI的权重测算第49-51页
        4.8.3 中国MR-TFCI实证测度第51-52页
第5章 中国多机制门限金融状况指数的应用第52-58页
    5.1 中国MR-TFCI与RG相关性研究第52-54页
        5.1.1 中国MR-TFCI、2R-TFCI、1R-FCI与RG折线图比较分析第52-53页
        5.1.2 中国MR-TFCI、2R-TFCI、1R-FCI与RG的跨期相关性检验第53-54页
    5.2 中国MR-TFCI与RG非线性因果关系研究第54-56页
    5.3 中国MR-TFCI对RG的预测能力检验第56-58页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58-61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政策建议第59-60页
    6.3 本文不足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异质性视角的我国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下一篇:金融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