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含蒽聚合物和PPV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史 | 第12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的机理与器件结构 | 第12-13页 |
1.3.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2-13页 |
1.3.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器件结构 | 第13页 |
1.4 含蒽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4.1 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1.4.2 富电子基团取代的蒽衍生物 | 第14-17页 |
1.4.3 缺电子基团取代的蒽衍生物 | 第17-19页 |
1.4.4 双极蒽衍生物 | 第19-20页 |
1.5 聚芴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5.1 芴的寡聚物 | 第21-22页 |
1.5.2 芴的均聚物 | 第22-23页 |
1.5.3 芴的共聚物 | 第23-27页 |
1.6 PPV(聚苯撑乙烯)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1.7.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新型蒽类单体的合成 | 第34-51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42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2.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35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5-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2.3.1 核磁共振谱图表征 | 第42-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蒽为侧基的聚芴类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51-73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8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3.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5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52-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3.3.1 核磁共振谱图表征 | 第58-62页 |
3.3.2 光学性能 | 第62-70页 |
3.3.3 电化学性能与能级结构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新型PPV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73-86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7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73-74页 |
4.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74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74-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4.3.1 核磁共振谱图表征 | 第77-81页 |
4.3.2 光学性能 | 第81-84页 |
4.3.3 电化学性能与能级结构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