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1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 第15页 |
1.2.2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第15页 |
1.2.3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热应激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 第16页 |
1.3 奶牛热应激的诊断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生理指标判定法 | 第16-17页 |
1.3.1.1 直肠温度判定法 | 第16页 |
1.3.1.2 呼吸频率判定法 | 第16-17页 |
1.3.2 生产性能判定法 | 第17页 |
1.3.3 温湿指数法 | 第17页 |
1.3.4 呼吸评分法 | 第17-18页 |
1.4 热敏感性奶牛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红外热像仪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1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5.2 红外热像仪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体表温度变化规律 | 第21-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第21-22页 |
2.1.2 数据采集 | 第22-24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4-30页 |
2.3.1 试验期间牛舍温湿度指数、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规律 | 第24-26页 |
2.3.2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奶牛不同部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 | 第26-28页 |
2.3.3 奶牛不同部位体表温度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2.3.4 奶牛不同部位之间体表温度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2.4 分析讨论 | 第30-32页 |
2.4.1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规律 | 第30页 |
2.4.2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奶牛体表温度变化规律及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 | 第30-32页 |
2.4.3 奶牛不同部位之间体表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乳成分、生理指标及应激激素变化规律 | 第33-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第33-34页 |
3.1.2 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5-43页 |
3.3.1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产奶量与乳成分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3.3.2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规律 | 第38-40页 |
3.3.3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体表温度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3.3.4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应激激素变化规律 | 第41-43页 |
3.3.5 血浆和奶中应激激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43页 |
3.4 分析讨论 | 第43-45页 |
3.4.1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产奶量与乳成分变化规律 | 第43页 |
3.4.2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生理指标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3.4.3 不同温湿指数环境下,高、低热敏感性奶牛应激激素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3.4.4 血浆和奶中应激激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4.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6页 |
4.2 创新点 | 第46页 |
4.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