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26页 |
1.1 面孔整体加工现象 | 第13页 |
1.2 面孔倒置效应 | 第13-16页 |
1.2.1 面孔倒置效应概念 | 第13-14页 |
1.2.2 面孔倒置对面孔不同信息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面孔倒置效应的知觉场解释 | 第15-16页 |
1.2.4 面孔倒置的神经电生理反应 | 第16页 |
1.3 眼睛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 | 第16-22页 |
1.3.1 眼睛在面孔识别中的重要地位 | 第16-17页 |
1.3.2 眼睛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解释 | 第17-22页 |
1.4 面孔熟悉度对眼睛在面孔中的作用的影响 | 第22-24页 |
1.5 注视追踪面孔融合技术和可变注视位置范式 | 第24-26页 |
2 研究构思 | 第26-32页 |
2.1 研究一的问题提出与假设预期 | 第26-29页 |
2.2 研究二的问题提出与假设预期 | 第29-30页 |
2.3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2.5 研究创新点 | 第31-32页 |
3 研究一:眼睛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锚定点和诊断性 | 第32-44页 |
3.1 实验1:面孔识别时注视眼睛或嘴巴对面孔不同区域信息觉察的影响 | 第32-36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3.1.4 讨论 | 第36页 |
3.2 实验2A:不同面孔朝向下注视眼睛或嘴巴对面孔外周信息觉察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6-3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3.2.4 讨论 | 第39页 |
3.3 实验2B:不同面孔朝向下注视眼睛或嘴巴对面孔中心信息觉察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3.4 讨论 | 第41页 |
3.4 实验2A和2B的综合分析 | 第41-43页 |
3.5 研究一小结 | 第43-44页 |
4 研究二:面孔熟悉度对眼睛在面孔识别中作用的影响 | 第44-56页 |
4.1 实验3:不同熟悉度面孔下注视眼睛或嘴巴对面孔不同区域信息觉察的影响 | 第44-49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1.3 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4.1.4 讨论 | 第48-49页 |
4.2 实验4A:名人面孔下眼睛和嘴巴部位的辨别力差异检验 | 第49-52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4.2.4 讨论 | 第52页 |
4.3 实验4B:陌生面孔下眼睛和嘴巴部位的辨别力差异检验 | 第52-54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52-53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3.3 实验结果 | 第54页 |
4.3.4 讨论 | 第54页 |
4.4 实验4A和4B综合分析 | 第54-55页 |
4.5 研究二小结 | 第55-56页 |
5 总讨论 | 第56-65页 |
5.1 注视眼睛对面孔不同区域信息觉察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面孔熟悉度对面孔识别中眼睛作用的影响 | 第59-62页 |
5.3 不同熟悉度面孔下眼睛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62-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