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框架内填H型钢梁结构滞回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钢框架内填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钢框架内填剪力墙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钢框架内填深梁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钢框架—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钢框架内填H型钢梁结构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2.1 非线性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几何非线性 | 第19页 |
2.1.2 材料非线性 | 第19-21页 |
2.2 ANSYS软件简介及建模中的关键问题 | 第21-23页 |
2.2.1 ANSYS软件简介 | 第21页 |
2.2.2 单元类型 | 第21-22页 |
2.2.3 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23-26页 |
2.3.1 滞回曲线 | 第23页 |
2.3.2 骨架曲线和延性 | 第23-24页 |
2.3.3 刚度退化 | 第24-25页 |
2.3.4 结构耗能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1页 |
3.1 各系列试件设计 | 第26-28页 |
3.1.1 PF试件 | 第26页 |
3.1.2 SHBF1系列试件 | 第26-27页 |
3.1.3 SHBF2系列试件 | 第27页 |
3.1.4 SHBF3系列试件 | 第27页 |
3.1.5 SHBF4系列试件 | 第27-28页 |
3.1.6 SHBF5系列试件 | 第28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3.2.1 单元选择 | 第28页 |
3.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29页 |
3.2.4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滞回性能研究 | 第31-60页 |
4.1 内填H型钢梁间跨比的影响 | 第31-40页 |
4.1.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4.1.2 骨架曲线分析 | 第33-34页 |
4.1.3 延性分析 | 第34页 |
4.1.4 刚度退化分析 | 第34-35页 |
4.1.5 耗能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4.1.6 应力分析 | 第36-40页 |
4.2 框架梁耗能段材料强度的影响 | 第40-45页 |
4.2.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 | 第40-42页 |
4.2.2 延性和刚度退化分析 | 第42-43页 |
4.2.3 耗能能力分析 | 第43页 |
4.2.4 应力分析 | 第43-45页 |
4.3 框架梁耗能段腹板厚度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4.3.2 延性和刚度退化分析 | 第46-47页 |
4.3.3 耗能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4.3.4 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4.4 加劲肋间距和厚度的影响 | 第49-56页 |
4.4.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 | 第49-52页 |
4.4.2 延性和刚度退化分析 | 第52-53页 |
4.4.3 耗能能力分析 | 第53页 |
4.4.4 应力分析 | 第53-56页 |
4.5 内填H型钢梁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56-60页 |
4.5.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4.5.2 延性和刚度退化分析 | 第57-58页 |
4.5.3 耗能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4.5.4 应力分析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