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个人信息的界定、特点及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7-21页 |
2.1.1 个人信息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个人信息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3 个人信息与相近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2.2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第3章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现状及不足 | 第23-26页 |
3.1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现状 | 第23-24页 |
3.2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第4章 域外立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9页 |
4.1 立法模式 | 第26-28页 |
4.1.1 德国——统一模式 | 第26页 |
4.1.2 日本——统分结合模式 | 第26-27页 |
4.1.3 美国——分散立法结合行业自律 | 第27-28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立法模式选择 | 第28-29页 |
第5章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29-35页 |
5.1 引入个人信息权 | 第29-31页 |
5.2 引入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31页 |
5.3 建立违约追责机制 | 第31-33页 |
5.4 完善侵权责任机制 | 第33-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