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阎循观的家世生平与学术交游 | 第10-22页 |
一、阎循观的家世生平 | 第10-15页 |
(一) 出身世家,少失怙恃——出生至双亲辞世(1724-1736) | 第10-12页 |
(二) 笃学自立,科举坎坷——入学至会试(1737—1757) | 第12-13页 |
(三) 程符治学,交往甚众——徘徊程符山(1758—1765) | 第13-14页 |
(四) 仕途短暂,文星早陨——中第至去世(1766—1768) | 第14-15页 |
二、阎循观的学术交游 | 第15-22页 |
(一) 与滕纲、卢文弨的交往 | 第15-16页 |
(二) 与法坤宏的交往 | 第16-17页 |
(三) 与韩梦周的交往 | 第17-18页 |
(四) 其他交往 | 第18-22页 |
第二章 阎循观的讲学活动 | 第22-25页 |
一、从麓台书院到西涧草堂 | 第22-23页 |
二、阎循观与西涧草堂 | 第23-25页 |
(一) 西涧草堂概况 | 第23页 |
(二) 阎循观在西涧草堂的讲学活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阎循观的文学特色及价值 | 第25-33页 |
一、《西涧草堂集》与《西涧草堂诗集》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二、《西涧草堂集》的文学特色 | 第25-28页 |
(一) 以道入文,以德为准 | 第26-27页 |
(二) 章法有度,结构严密 | 第27页 |
(三) 醇厚平实,古朴雅洁 | 第27-28页 |
三、《西涧草堂诗集》的文学特色 | 第28-30页 |
(一) 题材丰富,体例完备 | 第28-29页 |
(二) 诗出自然,求古求正 | 第29页 |
(三) 清静冲和,感情饱满 | 第29-30页 |
四、《西涧草堂集》与《西涧草堂诗集》的史料价值 | 第30-33页 |
第四章 阎循观的经学研究 | 第33-46页 |
一、对《尚书》的研究 | 第33-37页 |
(一) 《尚书读记》简介 | 第33页 |
(二) 《尚书读记》观点述评 | 第33-37页 |
二、对《春秋》的研究 | 第37-40页 |
(一) 《春秋一得》简介 | 第37页 |
(二) 《春秋一得》观点述评 | 第37-40页 |
三、对其他经学文献的研究 | 第40-43页 |
四、阎循观的治经特色 | 第43-44页 |
五、山东地区理学风尚保留之因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