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以新乡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5页
   ·相关研究概况第15-20页
     ·国外概况第15-16页
     ·国内概况第16-20页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0-23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框架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概述第23-36页
   ·基本概念第23-28页
     ·空间与城市空间第23页
     ·滨河空间第23-26页
     ·公共空间第26-27页
     ·滨河公共空间与非公共空间第27-28页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特征第28-29页
     ·相关理论的多学科第28页
     ·规划成果的多目标第28-29页
     ·规划尺度的多层次第29页
   ·有关空间的跨学科研究第29-35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第29-30页
     ·城市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第30-31页
     ·城市社会学与环境行为学第31-32页
     ·城市美学与城市意象第32-33页
     ·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第33-34页
     ·我国的相关规划理论第34-35页
   ·本章小节第35-36页
第三章 地域性视点与理论基础第36-46页
   ·地域性理论优势第36-37页
   ·地域性相关知识第37-40页
     ·地域性与全球化第37-38页
     ·地域性与城市规划第38-39页
     ·地域性与可持续发展第39-40页
   ·滨河公共空间的地域性因素分析第40-45页
     ·滨河公共空间的自然因素第40-43页
     ·滨河公共空间的人文因素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途径第46-73页
   ·基于地域性的规划思路第46-48页
     ·基于地域性的规划出发点第46页
     ·基于地域性的规划目标第46-48页
     ·途径思路第48页
   ·宏观策略第48-51页
     ·建立滨河公共空间系统第48-50页
     ·完善整体评价标准第50-51页
   ·中观区段处理第51-53页
     ·发展阶段分区第51-52页
     ·功能分区第52-53页
   ·微观环境营造第53-60页
     ·地域性空间中的建筑第54-56页
     ·乡土植物第56-57页
     ·街道家具第57页
     ·交往路径第57-58页
     ·滨河驳岸第58-59页
     ·活动交流平台第59-60页
   ·案例分析第60-71页
     ·案例一 洛杉矶河规划第60-63页
     ·案例二 达拉斯三一河廊道设计导则第63-67页
     ·案例三 秦皇岛汤河公园——绿荫中的红飘带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新乡市滨河公共空间规划第73-91页
   ·新乡市地域概况第73-76页
     ·区域特征第73-74页
     ·气候特征第74页
     ·文化特征第74-76页
     ·水系特征第76页
   ·新乡市滨河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第76-83页
     ·现状调查与分析第76-78页
     ·存在的问题第78-80页
     ·解决思路第80页
     ·具体规划第80-83页
   ·卫河滨河公共空间规划第83-90页
     ·卫河概况第83-84页
     ·现状调查第84-86页
     ·分区分析第86-87页
     ·卫河老城核心段详细规划第87-90页
   ·本章小节第90-91页
结语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图表来源第97-99页
附录一 新乡市滨河公共空间现状调查问卷第99-103页
附录二 新乡滨河公共空间地域性植物建议第103-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平衡概念的农村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优化研究--以关中地区农村为例
下一篇:丘陵地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