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甲烷的重要性及其产生过程 | 第11-12页 |
1.2 互营产甲烷微生物种类 | 第12-14页 |
1.2.1 细菌 | 第12-13页 |
1.2.2 产甲烷古菌 | 第13-14页 |
1.3 微生物互营产甲烷机制 | 第14-19页 |
1.3.1 种间氢气/甲酸机制 | 第14-15页 |
1.3.2 直接接触机制 | 第15-16页 |
1.3.3 导电物质 | 第16-19页 |
1.4 电化产甲烷及其机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9页 |
2.1 材料 | 第22-26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22-26页 |
2.2 方法 | 第26-29页 |
2.2.1 CH_4、H_2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2 乙酸的测定 | 第27页 |
2.2.3 Fe~(2+)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4 XRD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3 纳米Fe_3O_4促进M. barkeri有机物裂解产甲烷性能研究 | 第29-40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1 实验反应体系设计 | 第30页 |
3.2.2 电化学分析 | 第30页 |
3.2.3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0-31页 |
3.2.4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2.5 荧光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3.1 纳米Fe_3O_4促进M. barkeri裂解乙酸产甲烷 | 第31-33页 |
3.3.2 M. barkeri产甲烷对纳米Fe_3O_4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3 氧化还原活性分析 | 第36-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4 纳米Fe_3O_4促进M. barkeri吸收电极电子产甲烷性能研究 | 第40-51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1 实验反应体系设计 | 第41页 |
4.2.2 电池的组装与运行 | 第41-42页 |
4.2.3 纳米碳固定M. barkeri生物阴极的制备 | 第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4.3.1 变电势下纳米Fe_3O_4对生物阴极产甲烷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2 恒电势条件下纳米Fe_3O_4对生物阴极产甲烷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纳米碳固定M. barkeri对生物阴极产甲烷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4 电化学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5 纳米Fe_3O_4对Geobacter soli与M. barkeri互营产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51-63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1 实验反应体系设计 | 第51-52页 |
5.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5.3.1 纳米Fe_3O_4促进GSS01与M. barkeri互营产甲烷 | 第53-55页 |
5.3.2 GSS01与M. barkeri互营产甲烷对纳米Fe_3O_4的影响 | 第55-59页 |
5.3.3 纳米Fe_3O_4对共培养中菌分布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4 氧化还原活性分析 | 第60-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