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偷逃税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偷逃税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2.1 税收制度与偷逃税 | 第17-18页 |
2.1.1 税收制度的公平程度 | 第17页 |
2.1.2 税收制度的复杂程度 | 第17页 |
2.1.3 税率 | 第17-18页 |
2.1.4 税收优惠 | 第18页 |
2.2 税收征管与偷逃税 | 第18-20页 |
2.2.1 征管力度与偷逃税 | 第18-19页 |
2.2.2 征管效率与偷逃税 | 第19页 |
2.2.3 税收征纳成本与偷逃税 | 第19-20页 |
2.3 治税环境与偷逃税 | 第20-21页 |
2.3.1 税收文化 | 第20页 |
2.3.2 护税协税 | 第20-21页 |
2.4 行为理论与偷逃税 | 第21-25页 |
2.4.1 预期效用理论 | 第21页 |
2.4.2 税收征纳博弈理论 | 第21-22页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4.4 前景理论 | 第23-25页 |
3.我国偷逃税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我国偷逃税行为的规模 | 第25-27页 |
3.2 近五年重大偷逃税案例 | 第27-29页 |
3.3 我国重大偷逃税案的主要作案手法 | 第29-32页 |
3.3.1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主要作案手法 | 第29-30页 |
3.3.2 其他偷逃税案件的主要作案手法 | 第30-32页 |
4.影响偷逃税的主要因素 | 第32-42页 |
4.1 税制因素 | 第32-34页 |
4.1.1 一般纳税人划分标准不合理 | 第32页 |
4.1.2 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 | 第32-34页 |
4.2 征管因素 | 第34-38页 |
4.2.1 日常管理存在漏洞 | 第34-35页 |
4.2.2 执法力度不足 | 第35-36页 |
4.2.3 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4.2.4 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系统不完善 | 第37-38页 |
4.3 治税环境因素 | 第38-42页 |
4.3.1 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4.3.2 征税环境不理想 | 第39-40页 |
4.3.3 护税协税不作为 | 第40-42页 |
5.治理我国偷逃税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5.1 优化税制 | 第42-43页 |
5.1.1 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 第42页 |
5.1.2 规范一般纳税人划分标准 | 第42页 |
5.1.3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 第42-43页 |
5.1.4 调整农产品抵扣政策 | 第43页 |
5.2 加强征管 | 第43-45页 |
5.2.1 加强日常征收管理 | 第43-44页 |
5.2.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4页 |
5.2.3 强化稽查震慑力度 | 第44页 |
5.2.4 优化税收处罚制度 | 第44-45页 |
5.3 改善治税环境 | 第45-47页 |
5.3.1 加强税法宣传 | 第45页 |
5.3.2 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干预 | 第45-46页 |
5.3.3 构建护税协税机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