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2 森林资源状况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0-32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0-24页 |
3.1.1 实测数据来源 | 第20页 |
3.1.2 遥感数据来源 | 第20-24页 |
3.2 实测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3.2.1 实测数据调查 | 第24-25页 |
3.2.2 实测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3 遥感数据处理 | 第26-31页 |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6-27页 |
3.3.2 高程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3.3.3 植被指数类型 | 第30-31页 |
3.4 绘制森林分布图 | 第31-32页 |
3.4.1 目视解译 | 第31页 |
3.4.2 森林分布图绘制 | 第31-32页 |
4 赛罕乌拉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模型建立 | 第32-44页 |
4.1 多元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4.2 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建立 | 第33-41页 |
4.2.1 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2.2 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4.2.3 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检验 | 第35-39页 |
4.2.4 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诊断 | 第39-41页 |
4.3 生物量遥感模型精度验证 | 第41-43页 |
4.3.1 遥感生物量模型精度验证指标 | 第41页 |
4.3.2 遥感生物量模型精度验证 | 第41-43页 |
4.4 森林碳储量遥感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5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空间变化分析 | 第44-55页 |
5.1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反演 | 第44-46页 |
5.1.1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反演图 | 第44-45页 |
5.1.2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总体分析 | 第45-46页 |
5.2 不同树种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总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46-51页 |
5.2.1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总量随海拔的变化的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5.2.2 森林总生物量及碳储总量随坡度的变化的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5.2.3 森林总生物量及碳储总量随坡向的变化的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5.3 赛罕乌拉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 第51-55页 |
5.3.1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5.3.2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5.3.3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随坡向的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讨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