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鲁北电厂热电联产建设项目综合影响后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3页
        1.2.1 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页
        1.2.2 环境影响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2页
        1.2.3 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1.2.4 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3-14页
    1.4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2章 热电联产项目综合影响后评价理论研究第15-18页
    2.1 热电联产项目概述第15页
    2.2 环境影响后评价第15-16页
    2.3 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第16页
    2.4 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评价第16-17页
    2.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3章 鲁北电厂热电联产建设项目影响分析第18-33页
    3.1 鲁北电厂热电联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第18-27页
        3.1.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第18-19页
        3.1.2 水环境影响分析第19-21页
        3.1.3 噪声影响分析第21-22页
        3.1.4 固废综合利用情况分析第22-23页
        3.1.5 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第23-27页
        3.1.6 对项目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影响情况第27页
        3.1.7 环境管理情况分析第27页
    3.2 鲁北电厂热电联产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第27-31页
        3.2.1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27-29页
        3.2.2 对促进劳动就业的影响第29页
        3.2.3 对征地拆迁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第29-31页
        3.2.4 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第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基于熵值-理想点法的影响后评价第33-44页
    4.1 评价方法基本原理第33-36页
        4.1.1 熵值法第33-34页
        4.1.2 理想点法第34-36页
    4.2 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6-39页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6-37页
        4.2.2 指标的含义第37-39页
    4.3 实证研究第39-42页
        4.3.1 熵值法确定权重第39-40页
        4.3.2 确定正、负理想点第40-42页
        4.3.3 评价结果第42页
    4.4 改进建议第42-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鲁北电厂热电联产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第44-53页
    5.1 外部因素分析第44-46页
        5.1.1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第44-45页
        5.1.2 电力市场环境分析第45-46页
    5.2 内部因素分析第46-49页
        5.2.1 项目技术水平分析第46-47页
        5.2.2 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第47-48页
        5.2.3 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分析第48-49页
    5.3 项目环境承载力对项目的持续性影响分析第49-52页
        5.3.1 厂址及厂区规划的持续性第49-50页
        5.3.2 公用及辅助工程的持续性第50-52页
        5.3.3 环境对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的承受能力分析第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基于主成分-灰色关联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第53-64页
    6.1 评价方法基本原理第53-56页
        6.1.1 主成分分析法第53-54页
        6.1.2 灰色关联度第54-56页
    6.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6-58页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页
        6.2.2 指标的含义第56-58页
    6.3 实证研究第58-62页
        6.3.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58-60页
        6.3.2 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第60-61页
        6.3.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1-62页
        6.3.4 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评价结果第62页
    6.4 改进建议第62-63页
    6.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7.1 结论第64-65页
    7.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第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电网火电及新能源机组协调运行方案优化研究
下一篇:山西临汾220kV曲沃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