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马克思物化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一、马克思物化思想的早期发展 | 第17-24页 |
(一) 异化萌芽的产生 | 第17-19页 |
(二)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 第19-21页 |
(三) 社会关系异化的萌芽——交往异化 | 第21-24页 |
二、物化思想的成熟构建 | 第24-33页 |
(一) 理论立足点的转换—从“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到“现实的个人” | 第24-26页 |
(二) 物化思想的内容 | 第26-31页 |
1、两种物化的区分 | 第26-28页 |
2、物化关系产生的根源 | 第28-29页 |
3、消除物化关系的途径 | 第29-31页 |
(三) 理论发展的逻辑转向 | 第31-33页 |
三、物化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 第33-41页 |
(一) 物化领域的拓展 | 第33-35页 |
(二) 批判核心的转变 | 第35-38页 |
(三) 解决方式的转变 | 第38-41页 |
四、物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1-47页 |
(一) 树立主体的反思意识 | 第41-45页 |
1、对发展理念的反思 | 第42-43页 |
2、对科技的反思 | 第43-44页 |
3、对主体价值的反思 | 第44-45页 |
(二) 体制建构和文化塑成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著作类 | 第48-50页 |
论文类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