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清单 | 第9-11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概述 | 第14-18页 |
1.2.1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1.2.2 等离子激元的发展 | 第17-18页 |
1.2.3 等离子激元的应用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18-23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及光子吸收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5-37页 |
2.1 光伏效应及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2 太阳能电池的光子吸收与光生电流 | 第26-28页 |
2.2.1 载流子产生率 | 第26-27页 |
2.2.2 半导体输运方程 | 第27页 |
2.2.3 漂移-扩散方程 | 第27-28页 |
2.2.4 太阳能电池的特征参数 | 第28页 |
2.3 太阳电池吸收特性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8-36页 |
2.3.1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数值计算方法介绍 | 第28-29页 |
2.3.2 有限时域差分方法 | 第29-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子吸收的数值模拟 | 第37-53页 |
3.1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3.2 周期的优化 | 第38-39页 |
3.3 厚度的优化 | 第39-43页 |
3.3.1 减反层ITO厚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3.3.2 氢化非晶硅层厚度的优化 | 第40-41页 |
3.3.3 背电极Al层厚度的优化 | 第41-43页 |
3.4 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的选择 | 第43-46页 |
3.5 金属纳米颗粒半径的选择 | 第46-47页 |
3.6 纳米颗粒位置的选择 | 第47-49页 |
3.7 分析讨论 | 第49-51页 |
3.7.1 短路电流 | 第49-50页 |
3.7.2 米氏理论 | 第50-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太阳电池表面微结构实验验证 | 第53-61页 |
4.1 硅太阳电池加工工艺简介 | 第53-55页 |
4.2 磁控溅射原理及实验系统 | 第55页 |
4.3 表面微结构特性的表征方法 | 第55-56页 |
4.3.1 形貌表征 | 第55-56页 |
4.3.2 光谱测量 | 第56页 |
4.4 电池表面微结构的制备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4.1 实验研究 | 第56-57页 |
4.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1-63页 |
5.1 总结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